康熙帝的“四大臣辅政”是如何组建的,为何变成鳌拜一人独大

感谢邀请。

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是顺治皇帝临死前,吸取当年多尔衮摄政时带来的教训,不再以亲贵辅政,而以异姓勋戚功臣辅政,于是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受顾命奉幼帝玄烨嗣承大统,为辅政大臣,史称“四辅政时期”。

南充索尼售后(南充索尼售后维修网点)

四位辅政大臣刚成立之初,是以索尼为首,鳌拜居末尾。最初,四大臣还能够齐心协力辅佐幼帝;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在权利中央的四大臣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开始勾心斗角,互相排斥。

索尼为正黄旗,苏克萨哈为正白旗,遏必隆、鳌拜皆为镶黄旗,四人都是出身上三旗,有都是典掌侍卫亲军的内大臣、议政大臣。四人当中以索尼资历最老,多尔衮时期曾多次反对多尔衮,所以索尼威望最高;鳌拜也曾反对多尔衮,而且鳌拜与遏必隆都是开国五大臣子侄,在军队中屡建功勋。正黄旗、镶黄旗都是皇太极时期由皇帝控制的亲军,而正白旗曾经的旗主是多尔衮,直到多尔衮死后才被收回有皇帝亲自掌管。苏克萨哈曾是多尔衮近侍,多尔衮死后不久,苏克萨哈就出面举报多尔衮私藏皇家御用之物、准备谋反,以此投靠孝庄太后而被重要。

四大臣矛盾首先来自鳌拜与苏克萨哈之间,两人还是儿女姻亲关系。估计源自多尔衮时期,正白旗对正黄旗、镶黄旗的排挤、打压;此刻翻身农奴把歌唱的两黄旗自然在入关后利益分配上对正白旗进行打压报复。

首先就是满清八旗兵入关以来的“圈地运动”。康熙五年正月,鳌拜执意更换旗地,在社会上激起了轩然大波。苏克萨哈力阻,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上疏进行反对与。结果鳌拜恼羞成怒,将三人下狱议罪。于是康熙召四辅政大臣进行询问,鳌拜当然主张将三人进行治罪,而索尼、遏必隆保持中立,只有苏克萨哈通过缄默不语表示反对。康熙也驳回鳌拜的请求,而鳌拜却矫昭将三人诛杀弃市。从此,鳌拜与苏克萨哈的矛盾更加尖锐。

鳌拜也就经常诽谤苏克萨哈,也在索尼跟前挑拨离间,最后苏克萨哈在众大臣之间威望衰减,成为孤家寡人。索尼作为四朝老臣,见鳌拜与苏克萨哈形同水火,却又无力排解,老奸巨猾,开始屡次呈请康熙亲政。

康熙六年,索尼去世。鳌拜就更加肆无忌惮,与遏必隆同旗结党,遏必隆凡事皆附和鳌拜。而苏克萨哈出身正白旗,威望浅薄,势单力孤,根本无力与鳌拜抗争。索尼去世后,鳌拜成为辅政大臣之首,每次上朝,鳌拜都立与百官之首。

苏克萨哈眼看无法与鳌拜抗衡,索尼去世后的第二个月,苏克萨哈就上表请求前往为顺治守陵,意图躲过鳌拜的迫害。同样,鳌拜抓住时机,罗列苏克萨哈二十四大罪状,要将将苏克萨哈与长子查克旦磔死,余下子孙处斩,籍没家产。康熙没有答应,史书记载,鳌拜于是上前扯住康熙的衣服强行上奏,连续几天,最后鳌拜看康熙没有指望,就私自矫旨将苏克萨哈杀了,为其擅权专政扫清了道路。

从此,鳌拜大权在握,结党营私,文武各官出其门下,许多国家大事都是在自己家中议定,然后施行。直到康熙八年,康熙亲政后,智擒鳌拜,列其罪状三十款,永远拘禁。遏必隆也被革职锁拿。同时鳌拜党羽被清洗,四大臣辅政时期结束。


曾到故宫游玩过,当你置身于这座经历大大小小战役和各种宫斗的宫殿中,仿佛在听着这座古城在诉说着它辉煌的过去……

最近的一次繁华可能要数康乾盛世了吧,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在位皇帝中最长的一位,在位期间,他蠲免赋税、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收复台湾,开府设县,为中国的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他的成名一战就是发生在这座古老的紫禁城中,就是当年智擒四大辅臣中的鳌拜!虽说在孝庄文皇后的辅佐下,可对于一个年仅14岁的现在看来还是一个孩子的康熙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挑战,鳌拜的垮台,为这个千古一帝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话说鳌拜是怎么嚣张起来的,四大辅臣又是怎么回事,设立四大辅臣是为了相互制衡,共同辅助年幼的康熙治理朝政,为何鳌拜会一人独大?
皇太极
驾崩后,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文皇后辅佐顺治帝福林治理朝政,多尔衮不断扩充势力,多有“称王之意”,顺治对其早有不满,而以鳌拜为首的群臣起到了抗衡作用,顺治皇帝虽然有一定的建树,可有时有点“不务正业”,又英年早逝,当时康熙才八岁,在他临死之际,为了辅佐康熙治理朝政,才组建了四大辅臣,分别是索尼、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这四人: 索尼,正黄旗,朝中元老,年迈,居中;鳌拜,遏必隆镶黄旗,正如日中天,素与多尔衮势力不和;苏克萨哈,正白旗,多尔衮旗下,有野心,对多尔衮多有不满。从四大辅臣的组成上可以分析得出,四大辅臣的组成主要是为了遏制多尔衮势力,其次相互制衡,最后辅佐治理朝政,而最终结果是多尔衮势力得到了有效遏制,苏克萨哈叛变多尔衮,也失去根基,遏必隆为鳌拜马首是瞻,老奸巨猾的索尼“称病不出”,最终使得朝政“新秀”鳌拜崛起!

鳌拜本就是朝中重臣,之后欲望得到进一步膨胀,行事嚣张跋扈,司马昭之心显露无遗,这才有了“康熙帝智擒鳌拜”之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