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为什么侍奉了那么多皇帝,为何唯独康熙看他不顺眼而除掉他

当年皇太极攻打大明江山的时候,鳌拜就已经追随其在军中作战。由于鳌拜作战勇猛,谋略高超,很是得到皇太极的青睐。曾经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去世后,鳌拜在豪格阵营中发挥作用,充分制约多尔衮的大权独揽,使得顺治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他是大清朝早期很有影响力的这么一个重要人物。

鳌拜是皇太极忠实的追随者,尽心尽职的效命。可惜的是皇太极过早去世,使得鳌拜失去了一位非诚赏识自己的好领导。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皇太极弟弟)和豪格(皇太极儿子)两人争夺皇位,鳌拜由于追随皇太极,因而站在豪格阵营中,与多尔衮针锋相对。可惜后来顺治上位,而多尔衮又夺得辅政大臣摄政王的职位。豪格阵营很快被多尔衮瓦解,豪格本人后来也被多尔衮陷害致死,鳌拜作为豪格阵营非常有力的支持者,遂被多尔衮排挤打压,已经非常边缘化了。

江门sony售后服务电话(江门sony售后服务电话号码)

如果局面一直就这么走下去的话,估计鳌拜基本不会再有什么出头之日了。可是历史就是这么充满偶然和任性,多尔衮在其三十八岁巅峰的时期,突然重病去世。因此顺治皇帝才能够实现亲政机会。而鳌拜也借此机会,重新走进顺治皇帝视线之中,进而得到顺治皇帝重用和青睐。

失去竞争对手的鳌拜,在顺治时期对朝廷的贡献也是可圈可点的。因此手中权利日益壮大。当顺治皇帝去世的时候又被选为辅政大臣之一,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执政。 康熙皇帝时期的辅政大臣一共有四位。他们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鳌拜面对年幼的康熙皇帝,对权利追逐的野心已经到了非常膨胀的地步。他基本已经把索尼,遏必隆拉拢到自己一方。同时又联合朝中大臣陷害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并最终逼迫孝庄和康熙下令斩首苏克萨哈。孝庄和康熙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杀掉苏克萨哈。

除掉苏克萨哈之后,鳌拜一人独揽朝中大权,上欺年幼的康熙皇帝,下压满朝文武。在朝中大搞结党营私,多次拒绝康熙皇帝亲政。

当时的孝庄皇太后为了自己的孙子能够顺利亲政,提出与另一位辅政大臣索尼进行政治联姻。以选择索尼孙女为皇后的筹码拉拢索尼,成功掣肘鳌拜。最终索尼之子索额图和康熙皇帝用计逮捕鳌拜入狱。从而使康熙皇帝顺利上位。

鳌拜侍奉皇太极的时候,资历尚浅,谈不上野心一说。到顺治皇帝时期,又碰上个摄政王多尔衮,只有受打压,挨排挤的份儿,根本谈不上什么心中的理想而言。巧合的是多尔衮早逝,给鳌拜带来了机会,不过这个充满野心的家伙以小犯上,拒绝康熙皇帝亲政。因此最后遭到镇压。题主所说康熙皇帝看鳌拜不顺眼一说似乎不太恰当。

在大清朝,鳌拜也算的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他是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由于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第一,鳌拜历经三朝,兢兢业业,屡建功勋,先后侍奉三朝皇帝(太宗、世祖、圣祖)

鳌拜以军功起家,在清军入关前的关键战役“松锦会战”中,他大败明军步军营,功劳卓越。明朝总督洪承畴率13万大军来援,他随皇太极(太宗)应战,“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军败遁,他率军追杀,大获全胜,“擒斩过半”。其后,他又随阿巴泰入长城,围攻北京。皇太极死后,鳌拜又辅佐世祖顺治皇帝,不久,屡立功勋的鳌拜被升为议政大臣,闰二月,又以军功而得嘉奖。从此,鳌拜作为内大臣之一而常伴顺治帝左右,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1661年,顺治帝病逝于养心殿,8岁的皇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圣祖)。按照顺治帝的遗诏国家政务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辅臣代为掌管。

第二,功高盖主,骄横跋扈,恣弄皇权招致康熙帝极为不满

随着小康熙的渐渐长大,小皇帝也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物,慢慢的想把皇权集中到自己手上,这样一来就和掌握大权的鳌拜有了利益冲突,鳌拜,在大清建国之初跟随皇太极,跟随顺治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但是到了康熙年间,随着国家的安定,自己又坐上了权势熏天的顾命大臣,因此难免有点功高盖主骄横跋扈起来,这样也就渐渐的引起了小皇帝的不满。

我们来看看这个时候作死的鳌拜猖狂到了什么程度:

1.新年朝贺的时候,鳌拜也是身穿黄袍,头带与康熙帝同式样的冠冕,仅在帽结处与康熙帝有所区别。(清朝黄袍穿戴可是很有讲究的,鳌拜绝对不能按照皇帝规制穿戴)

2.鳌拜为了打击正白旗势力掀起了“圈地运动”,借口当年多尔衮把镶黄旗应得之地给了正白旗,就私自把正白旗的地划到了自己的旗下。

3.还有在早朝时,大摇大摆地走上金銮殿,傲慢地对康熙皇帝说:“启禀万岁,苏纳海违背圣命,拨地迟误,并勾结朱昌祚、王登联妄奏欺君,均已被臣逮捕处死!”(他尽然可以替皇帝下命令,在皇帝面前呵斥其他臣工)

4.掌握人事大权:“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大力培植私党,对不附己者严厉打击。

第三,功高震主,皇权旁落,骄横跋扈,少年康熙不得不诛杀鳌拜

康熙皇帝14岁面临亲政,身为顾命大臣之一的鳌拜理应归还皇权,但是鳌拜并不肯就此放出权利,而是变本加厉,肆意弄权,朝堂之下,公然呵斥群臣,主导生杀大权。在朝贺新年时,鳌拜竟身着黄袍,招摇过市,疑似有僭越之举,种种恶行,小康熙暗暗下定决心,鳌拜必除!

终于有一天,时机成熟,康熙与近臣索额图密谋,支开京城中鳌拜的亲信,随后又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在鳌拜入朝时,康熙密令庭前布库少年们将之生擒下狱,并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本应处革职、斩立决,但康熙帝念其往日功勋,将其免死禁锢。

一代权臣,就此落下帷幕,事实证明,即便你功劳再大,能力再强,但是千万不要以功自傲,功高盖主,千万不能与皇权做斗争,这些,即便在当今社会,也是值得我们深思。

专横跋扈,为圈地之事,借机杀了一些列大臣,矫旨杀苏克萨哈,康熙继位之初,旗权已经凌驾皇权,形成正面的冲突,康熙看在鳌拜为大清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只是囚禁他。也只处理他几个重要的亲信,其余的人一律未追究。

鳌拜,给人的印象都是大奸大恶之徒。其实,这只是对于汉人来说。他是清朝三代元勋,军功赫赫,以战功封官进爵,是满清的大功臣,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以我个人看法,如果把鳌拜与康熙的位置换一下,不敢说有康熙一样的作为,但至少不会差到哪里去,肯定比康熙他爹顺治要强的多。

鳌拜到康熙时代才被除掉,其实说白了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皇太极太需要鳌拜这样的人物

在明朝末年,满清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皇太极努尔哈赤需要像鳌拜这样能挣善战的猛将,来对抗大明王朝。

鳌拜也对皇太极很忠心,是皇太极的心腹。而鳌拜也没有让皇太极失望,在与大明王朝对抗过程中,战报连连。尤其是皮岛之战和松锦会战,更是以弱势逆转战况,为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打下了基础。

因为这两次战功,皇太极大喜过望,赐他为“巴图鲁”,也就是勇士的意思。

顺治是鳌拜扶持上帝位的,对抗多尔衮

在建立满清政权的过程中,皇太极努尔哈赤逝世。在皇位的继承上出现了分歧,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想自立为王,但是以鳌拜和索尼为首的大臣却拥护皇太极长子。双方在这点上都不能说服对方,相持不下。

双方僵持不下也不是一个办法,所以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式,那就是立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康熙的老爹顺治为帝,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同辅政。所以,顺治能够继位,鳌拜是功不可没的。而且为了对抗多尔衮,顺治也不可能杀了鳌拜。

肃清农民军,稳固大清江山

在清军入关时,关内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军。这两大军都是随时可能反清成功,导致清军功亏一篑。所以需要手握重兵的鳌拜来清除他们,而且鳌拜也做到了,稳固了大清江山。

还有,放清军入关的吴三桂也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威胁到大清江山,这点从康熙急着除掉吴三桂就能看出。大清想要坐得稳,顺治想守住他老爹传下来的江山,就需要鳌拜这样的人。

康熙不再需要鳌拜

其实,从某意义上讲,康熙和鳌拜是同类人。都是野心勃勃之辈。而且两个人都是极为出众的聪明人,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而且鳌拜从来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更别说是尊敬他了,康熙怎么可能容得下鳌拜。

在康熙看来,鳌拜已经完成了他该完成的事了,把大清江山稳固,基本上是不会再有过多顾虑,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自古伴君如伴虎,皇家最是无情,你可以和皇家同苦,却不能同甘。既然已经完成了使命,那就该退隐,不该再有什么贪念。

可怜鳌拜不知道这点,晚年玩弄权术,结党营私,专权跋扈,康熙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不除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