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的贵,真的是因为“贵”而贵吗

谢邀,徕卡利益相关者,从事徕卡相机镜头及相关配件零售业务已经十余年了。首先小小地表达下疑惑,不是特别理解题主所谓“因为贵而贵”是指什么,是说徕卡是否真的值得这么贵吗?

我们打个比方吧,就比如说徕卡的镜头M- noctilux 50/0.95 ASPH。

徕卡的50mm f0.95,凭什么要七万多?!

光圈只是大了几档,为什么价格差别那么大?!

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在看到徕卡大光圈的镜头价格时会发出如上惊叹:为什么会这么贵?


● 研发成本

大光圈并非只是简单增加镜头口径。所有光学镜头都会存在一定的像差,如:球差、彗差、像散、色散、场曲、畸变等,这对成像都有负面作用,尤其在大光圈下,矫正各种像差会更加困难(相信你也深有体会,通常单反镜头都有个最佳光圈的说法,一般在F8左右,而不是最大光圈下)。

为了这多出来的几档光圈,整支镜头的设计复杂性是指数上升的。要改善最大光圈成像质量,镜头在研发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在结构上改良镜组设计,用料上采用昂贵的萤石玻璃,加入超低色散镜片之类,甚至手工研磨非球面镜片。

从1966年最早的50/1.2,到现在的50/0.95,NOCTILUX 历经50年岁月变迁、三代更迭,已经成为了一段传奇。人眼的 “最大光圈” 不过在 2-3 之间,光圈到 F1 已然超过人眼感知度的极限,这枚镜头大胆突破了 1:1 的光学极限

(完成抛光后的镜片)

● 制造成本 ●

之前我们公众号(君峰影像)上也推送过一期视频,讲的就是徕卡的镜头是怎样生产的,你会看到它的打磨以及装配都是由经验丰富的技师手工完成,人工成本也是相当大的。

别看是小小一片玻璃,其实光是玻璃镜片本身的原料就已经是难上加难的高科技工业。

以 Leica 镜头来说,里面使用的镜片光是玻璃配方就有超过百种(还有一些以前用过,现在已经停产的),在经过配方融解、混合、凝固之后,还必须经过非常长时间的「退火」,也就是让玻璃从融解高温降到能用手拿的程度。

由于玻璃退火速度越慢越能提高镜片的折射率,因此 Leica 的玻璃退火需要六周,差不多是每小时降温一度。这不仅意味着做一颗镜头要很久(约五十二周),再加上Leica坚持不用化学药剂帮助玻璃融解、精密控温等,直接造成 Leica 镜头成本与售价暴涨。

这也是为什么一枚夜神能卖到8万,正是成本过高所致。

玻璃品质要经过60项检查

将镜片胶合,校正色散问题

镜片完成之后还要再经过一次测试,除了仪器测试外,也要经过肉眼测试完成

另外,Leica镜头外壳都是金属制造+CNC刻印,这点是 Leica 与日系镜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很多人都会以为制造镜头只有镜片属于精密工业,但实际上镜筒制造的精密度要求并不亚于镜片!

虽说现在我们谈起“毒德”基本都是调侃的意思,但不得不承认,毒物依然是毒物,徕卡的大光圈镜头成像着实让人惊艳,润泽的奶油焦外,轻薄空气感,圆润的光斑,仿佛油画一般,让很多人迷恋。

一枚好的镜头,是可以历经时间考验的,你看现在二手市场上还有许许多多徕卡“老头”,成像素质依然可圈可点,也受到一些玩家的追捧。再加之光学技术的发展比起电子技术来说还是很缓慢的,所以一枚 “好头”,用上个几十年不成问题。

Leica M9+50 / 1.0,by Moaan

Leica M7+50 / 1.0,by Moaan

大光圈镜头的通光量与景深也是一大优势。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光圈的焦外效果,它的通光量大才是吸引更多专业用户的绝招。进光更多,就可以保证快门速度,得到画质更佳的成像。

by Leica 50mm f0.95

比如在弱光环境下,很多小光圈镜头可能就直接拍不了,而大光圈镜头却可以。还记得Leica 50mm f/0.95 的广告语吗:“在微弱烛光下,依然可以手持拍摄”,所以比起 “味道”、“刀锐奶化” 这种心里的暗爽,大光圈镜头可以拍到更多场景,这是实实在在的优势。

Leica M-P 240+50 / 0.95,by EHA73

这支被封神的镜头,我想已经不必多言,它继承了1975年的Noctilux-50 1.0在光学领域无可匹敌的地位,几乎是徕卡倾尽光学研究结晶的极致之作,八片双高斯结构,其中两片非球面镜,三枚高折射率镜片,一片浮动镜片,全在总部工厂进行复杂的研磨和抛光。

Leica M10+50 0.95

Leica M9+50 / 0.95,by Van Yuen

为什么这支镜头这么贵?大概是因为“巨大、迷人的镜筒,如同一汪深渊”,“展现了顶尖光学品牌的顶尖技术”,而且“我能拍到的,你拍不到” 吧!

同理来说,徕卡在其他产品上,其实也都是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和努力的,只不过你看不到,或者说,你以为,“这不就是一堆玻璃吗?”

更多关于徕卡和摄影方面的知识,可以关注我们的其他平台,看到更多。

莱卡为什么这么贵?这是每一个熟悉相机和摄影爱好者都曾问过的一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抱怨价格贵,这就好比很多关注汽车行业的人都会问为什么布加迪威龙的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当我们问为什么莱卡相机这么贵的时候,我们甚至在行业最佳相机列表中找不到徕卡。首先徕卡是小批量生产的价格更高,其次徕卡相机是为工程质量而制造的不考虑价格。徕卡的粉丝们看到了这些并接受了它,而单纯追求价值的人认为价格太高了。

我们永远无法用使用价值来估量奢侈品

毫无疑问徕卡现在已经走上了奢侈品的道路,从性能参数来看徕卡的品质也没有比日系相机高出多少。进入数码时代后更是失去了大众市场,很多配件也受制于人,比如M系列感光元件来自柯达,X系列感光元件来自索尼,徕卡的经典旁轴机也没有AF功能。

莱卡相机北京维修(莱卡相机北京维修中心)

但这些并不妨碍徕卡高价叫卖。这就好比我们可以花十来块钱在地摊上买个电子表,也可以买一个十几万的瑞士机械表,它们两计时准确度都是差不多的,但命运却截然不同。徕卡非常成功地跻身到了奢侈品的行列,我们再也无法用使用价值来估量徕卡了,一台全手动徕卡可能能卖20W+的价格。

如果你的徕卡坏了,修好它可能要等待很久,也没有任何一个网站能够查询到它的维修进度,因为徕卡只在德国设立了维修中心,面对全球那么多要修的徕卡,排队耐心等上几个月是每个徕卡爱好者的共识。

徕卡蕴藏着很多神话

徕卡相机问世于1925年,公司原名是恩斯特·徕茨,后来拆分为徕卡相机、徕卡测量系统和徕卡显微系统。徕卡(Leica)的名字就是由徕茨(Leitz)和相机(Camera)组成。

徕卡在大型相机当道的潮流下产生,徕卡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相机,同时也是最早确认35mm软片格式,徕卡无疑开启了相机历史上的一次变革。可以说徕卡推动了摄影工业的变化和进步。

徕卡德国本部的生产线一直以来并没有走代工生产路线,所以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抓得紧紧的,不管是从用料还是做工都是上乘,可以说徕卡的每一个器材背后都付出了工人的心血。轻便、坚固的徕卡135一度成为二战时期军用记者的首选。

百年徕卡记录了非常多的鲜活的场景,仿佛历史上的一个个重要场景,平凡老百姓的普通生活都被徕卡瞬间定格了。比如下图苏联士兵爬上德国国会大厦摇旗呐喊的一幕,同时也标准着纳粹德国的土崩瓦解以及和平的到来。

又比如阿里、利斯顿拳击较量的精彩瞬间,爱因斯坦吐舌头卖萌的场景,也有周总理摆出“耶”拍照的场景。

历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笔墨书写,但徕卡却让我们见证了一幕幕用影像书写的百年历史中无数经典时刻,这是徕卡和其他相机本质上的不同。徕卡对于很多了解它的人眼中它是一种情怀,不仅仅是因为徕卡精湛、严谨的做工。

综上所述

徕卡的红色“可乐标”已经转变成至高无上的荣耀,深受着摄影人以及收藏家们的尊重和爱戴。在懂徕卡的人心目中徕卡是无价的,而在不懂它的人眼中“贵”可能还说得轻了,没说一文不值就已经不错了。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

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