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科技产业
1991年, 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确定了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等11项为高科技产业。从省科技厅获悉现在决定立项的项目有128个(两批)。现在湖南高科技产业开发区有48家,其中国家级的8家,省级的40家。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工程化、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沈荩是谁?为什么说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记者
沈荩(1872—1903),湖南长沙人。为人“性情耿直,雄于胆略”,拥护变法,是非常坚定的革命主义者。
1903年,沈荩得知中俄两国要签订卖国密约的消息。他秘密查找到了《中俄密约》草稿,将《中俄密约》的草稿寄给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新闻西报》刊登此文后,国内外各大报纸纷纷转载,有识之士纷纷对这一卖国条约予以抵制。满清政府也因此而未能签订这个密约。满清政府得知这一新闻是沈荩所披露,便下令拘捕沈荩。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在北京寓所被捕,7月31日被满清政府下令绞杀。
这是中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这是用生命说真话的湖南汉子。1903年,沙俄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还提出新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丧权辱国,欲与沙俄缔结《中俄密约》。密约事关中国的命运,沈荩以记者的正义,在签约之前把它昭示天下,阻止其签约。他将打探到的密约草稿立刻寄给天津英文《新闻报》。密约提前在报上发表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中俄签约计划成为泡影,他也惹来杀身之祸,牺牲时年仅31岁。
沈荩,这个日本《天津日日新闻》聘用的中国记者,向来擅长交际,他与京城内的众多洋人与贵族终日把酒言欢,过着一种“上流社会的舒适生活”。但他只是做了一个记者该做的事。1903年,沈荩得知中俄两国将签订一份密约,中国将在东三省及内蒙古的路政税权与其他主权“送予俄国”,于是,这个记者决心在签约之前,将密约内容昭示天下。
他买通了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弄到了《中俄密约》的草稿原文,并随即将其寄给了天津的一份英文报纸。这份见不得人的密约被原文刊登之后,激起强烈民愤,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沈荩因此被清政府下令绞杀。
沈荩的牺牲激起了西方舆论的巨大的反应,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探闻政府自杀害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慈禧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皇太后迫于各公使的压力,装出了鳄鱼流泪般的“仁慈”和“悔意”。烈士牺牲后,革命派报纸《中国日报》发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以“共同防御日本”为口号,通过贿赂李鸿章,让清政府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表面看是援助清政府抗击日本侵略,实则是通过拿到沿海口岸的开放权、修建铁路、允许运送兵力等方式,将东北三省纳入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更为可恶的是,1902年,俄国不但不履行《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还提出新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为了维护清政府脆弱的统治地位,竟然还准备接受俄国的无理要求,考虑到这一条约可能引起较大的反对,清政府准备秘密完成签约。
▲李鸿章老照片(中)
结果,在签约前期,一个被日本《天津日日新闻》聘用的中国记者沈荩,通过自己社交关系,成功拿到了《中俄密约》的草稿。看到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沈荩怒不可遏,反复思量之后,将这份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新闻报》,并成功刊发了出来。
条约草稿一见报,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尤其是一些进步人士,对于清政府这种卖国行为展开了激烈的抨击,眼看舆论成鼎沸之势,慈禧太后担心会激起更大的民变,最终选择服软,没有与俄国签订这条丧权辱国的条约。
▲沈荩老照片
然而,清政府虽然向民众服了软,但却没有放弃追查这件事情的“罪魁祸首”,很快他们就查到了沈荩身上,并于1903年7月19日逮捕了他。面对清政府的审问,沈荩没有进行狡辩,直接就承认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厉声斥责慈禧太后的卖国行为。
对于这个坏了自己“好事”记者,慈禧太后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就下达了“斩立决”的命令,后考虑到自己的七十大寿将至,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于是改为“着即日立毙杖”。
▲慈禧太后老照片
对沈荩行刑的共有8名狱卒,这8人手持杖刑专用的特制木棍,轮番打了沈荩4个小时,沈荩始终不出一声,堂司以为将沈荩彻底打死了,就命令人停止捶打,结果狱卒刚刚停手,沈荩就又用微弱的声音说,“速用绳绞”,负责行刑的堂司震惊之余,下令狱卒用绳子勒死了沈荩。
沈荩死时年仅31岁,是我国第一位殉职的新闻记者。他的很快引起了更大的舆论,革命派报纸《中国日报》专门发文吊唁:“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沈荩老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沈荩的死不仅激起了国内人士的愤怒,西方诸多国家对慈禧太后的这种行为也是多有议论,时任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后改任袁世凯顾问的莫理循就曾多次替沈荩喊冤鸣屈,前几年出版的《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一书中,还展示了莫理循收藏的沈荩照片。
不仅如此,根据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西方诸多国家代表为了这件事面见了慈溪太后,面对国内外沸沸扬扬的舆论,慈禧太后自感形势即将失控,于是“谈及沈之冤抑,慈禧亦颇有悔意”,并表示“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然而,面对这样假惺惺的表态,并不能掩盖晚晴政府丑恶的嘴脸,只会引起进步人士更加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