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看一个报道,在偏远的地方还有人结婚闹洞房,你见过最过分的闹洞房是什么样子的
闹洞房是一个有久远历史的民俗文化现象。本博童年的时候在老家既听说过、看到过,并且还参与到闹洞房的活动中。
闹洞房也叫闹新房。新婚之夜,亲友在新房里向新婚夫妇说笑取乐,叫“闹房”。也叫“闹新房”。吴荣光《吾学录.昏礼门》:“世俗有所谓闹新房者……乃群饮喧呼,恣为谐谑”。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到了夏季炎热的晚上,人们为了消暑纷纷带上一卷草苫子,群集到生产队的打麦场上。有上了岁数的人开始胡喷瞎侃,讲了许多闹洞房的奇闻趣事,让那些童子鸡们既感到兴奋,又很难理解。
本博那时还在上小学,对于老年人们所讲的闹洞房的事至今记忆犹新。曾记得有一位乡邻所讲的故事,用题主在题目中所点出的“最过分的闹洞房”。
清末民初,在偏僻的乡村,有一家辈份稍长的年轻人娶媳妇,那些满脸胡须的侄儿、孙子辈的人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里应外合,突然闯进新房,揭开盖在一对新人身上的被子。然后点上蜡烛纷纷退出屋门外,站在屋外的窗子跟前看笑话。那时人们所用的枕头,是用高梁杆皮编织的长方体形。新人的被子被拿走了,如何遮羞就成了问题。两人只好一人夹着一个枕头。更有甚者将男方双手后捆,用一爆竹拴在男方的大腿根上,引信经过改装,一头是导火线点然后玆茲冒火花,让女人前去解开,两人分坐床的两头,女人只有背对窗子在床上用臀部一点一点向男人那头挪。
这种落后、低俗的闹洞房形式,随着解放后新《婚姻法》的颁布,男女政治地位平等,不允许这种伤风败俗歧视妇女行为的再次发生。加上宣传力度的增强,以后人们闹洞房的形式逐渐走向文明。饮酒唱歌,小朋友们不知好歹占着婚床,让一对新人只好站在人群中间好不尴尬。
移风易俗,文明闹房。偏僻的地方,文明之风如“春风不度玉门关”那样,仍然存在着陈规陋习,让年轻的新婚夫妇哭笑不得。人们无非是借年轻人结婚的机会穷快活一场,并不伤大雅。(原创于:2021/02/09)
很多地方结婚都闹洞房,特别是偏远地方,闹洞房是五花八门,恶作剧的行为比较多。如果新娘发飙就认为是不懂事,只能忍受这种尴尬的习俗。
特别是整新娘的桥段,用棍敲打新娘寓意让新娘安份与老公过日子,也有恶作剧往新娘被子里放虫子的,把新娘整得是嗷嗷大叫,欲哭无泪啊。
还有最过分的就是借助婚庆,一群伴郎恶整伴娘的。
有的网友认为有些人就是借助新婚的习俗在肆无忌惮的胡闹。结婚是喜庆的日子,助兴有很多种方式,用恶作剧的方式助兴真的好吗?
这种婚闹在大城市也有,只不过行为比较文明而已。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各地的风俗习惯与民俗规矩也各有不同,特别是在婚俗上,多年形成的习惯被顺理成章的延续。
我参加过一个婚礼,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闹洞房时男方的哥们事先准备了两杯带有红酒、可乐、醋、辣椒油和芥末调兑的酒,让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俩人不知道,喝了一口全喷出来了,吐了彼此一身,场面整的新郎、新娘是非常尴尬。
虽然更过分的场面没有看见,看到这种场面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老了,跟不上形式了,接受不了这种婚闹的方式。
结婚是喜庆的事,一些恶作剧式的习俗真的不能改改吗?您家孩子如果结婚遇到这种情况,您接受得了吗?#我要上头条#
闹洞房,是一种传統的民俗文化,无所谓过分不过分。有的地方,洞房闹不大和无人闹都说明这人家在村里创的面不行。因此,结婚这一天要的就是一个“闹”字。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媳妇上了床,公公大伯来闹房。足以说明“闹”的程度。这一天,不论辈分高低,都可以闹,以后就不可以了,长辈就得按套了。现在仍然有闹洞房这一习俗,只不过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没那么多时间去闹騰罢了。
谢邀简答。命题“最过分的闹洞房是什么样的”?这也是笔者乡愁的记忆,今儿一叙也算怀念往事。
大约在半世纪前,闹洞房在乡村较普遍,也是民间风俗习惯,但其中也有不少文化底蕴展现。
闹洞房大都是同辈中年龄较小者,说个笑话逗个嘴,取个乐;或者是姑嫂相互赞美、奉称夸奖,以使新人尽快溶入家庭;也有街坊邻居爱热闹者,去挑逗一对新人,引起洞房笑声不断。
新婚燕尔闹洞房,一般说是“三天不分大小”,其实并不然。头天说笑玩闹到深夜,吃完主家的酒席,就散伙了。如第二、三天再去闹,家中一人人会阻拦的。当然不是说“大小不分”,主要是说闹洞房人多点好,人少了显得的冷清。如是村庄的独门小户,这要张罗多去几个人呢!
应题意,今儿说一件弄洞房的高手。那时,我在故乡农村,有个叫“二臭”的王姓青年,他闹洞房变着花样,使新婚小俩口又怕又尊重他。“怕他”是防不住他的闹法;“敬他”是不让他出格。因此,村里人躲不走他,但也不敢惹人。
记得当年是村里的小先生(农村医生也称先生)典礼,提前请他喝了喜酒,并说:“二臭哥,闹洞房时行行好不要出格,照顾啊”!“行、行、行,到时我不进屋就是了,你俩尽管放心!”
新婚大喜之夜,果然二臭沒见人来,小先生俩人忐忑不安的心总算平静下心来,说了会悄悄话,双双就准备就寝。小先生刚躺下,又翻身下床,打开衣柜门瞧瞧,又爬到床下看看,媳妇说:“这是看啥?”“这地方都是二臭闹洞房藏身处,这小子心眼多着呢!”看到这两处无人,才又上床去。一夜间,小俩口正要亲热,一会儿听到“喵、喵”猫叫声,又一会儿,又听到石头落地的声。新婚的小先生俩口,又是谁在闹洞房?兴许不是二臭吧。
第二天,生产队干农活歇响时,有人说:“二臭哥稀罕了!昨夜你沒去闹洞房,可吃亏了!”谁知,他言道:“提前堵了我的嘴,但沒有堵住耳朵啊!”于是,就描绘他听小先生洞房生活的动静。原来,二臭闹洞房时的确没进屋,但他爬到人家洞房顶上,等夜深人静时,他悄悄掀开房顶上的气眼(屋顶上跑烟跑气处),用耳朵贴住,听小俩口的窃窃私语。难怪他说的那么仔细,谁抱谁推,说啥话一清二楚,害得小先生又摆了一桌酒席,堵住了二臭的臭嘴才罢。
想想那时的二臭闹洞房,那怪笑嘴脸的模样,总是难忘!
谢邀请。[原创]
闹洞房,在我的家乡也有这个习俗。我小时看见过,也闹过。不过闹洞房也是要富有幽默感和口若悬河的,幽默会说才有趣味。
我家乡的俗语说,闹洞房三天无大小。也就是长辈晚辈,年龄也无大小都可闹洞房的。闹洞房活跃气氛,逗笑新娘,热热闹闹的,新郎及家人既热情相待,也不介意。
闹洞房一般有三五人,一人说,另一人接话,三几配合,逗笑新娘。几个人进洞房坐下后,有摸摸无须下巴,有的装咳嗽不停。虽小青年装作年龄大的老者。原后一人问另一人说,你干什么的来着?另一人说,我是卖黄瓜茄子的,另一人说哟卖黄瓜茄子,新娘要的。闹者故意占新娘的便宜。原后要新娘给闹者喂烟。那时一般是旱烟袋,装烟丝在烟窝里,点燃火放在烟杆的嘴上才能吸。新娘递烟杆装上烟送给闹洞房者。新娘燃烟,闹者不吸,非要新娘给闹者叫个什么伯爷,叔叔,胡子爹等才吸。闹房者都抬高一辈,要新娘以她的孩子相称。这时新娘只好以此相称,然后给闹者燃烟。新娘也是不好惹的,燃着燃着,点烟的火突转方向点向闹者的脸上,(当然只是吓一吓闹者)闹者用手护脸,推开点烟的火,火星就闪现四溅。闹者说你这新媳妇伢爱伯伯,也不是这样爱啥,点烟就点烟,点火不能向脸上钻,重来。重来!观者起哄,新娘也扑哧地笑。这样反覆几次后,闹者终于吸上了烟,吧嗒吧嗒地样子。滑稽可笑。接着第二人上场,也是如此这般闹法。
吃过烟后,闹者要喝茶,闹者要新娘先称呼什么伯伯、叔、胡子爹后,再奉茶给闹者喝。茶水泼闹者也是有之的。当然还有闹者要新郎新娘做各种动作的节目,就不多讲了。
总之,那晚闹洞房者多,看的玩的人也多。洞房里不时地传来哄笑声,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这是我家乡五、六十年代闹洞房的情景。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全网,侵删。
你还记得你家族辈分排序吗
谢谢悟空邀请!现我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村姓路的比较多,约有二千人左右。最近深究,我们这支人是从哪儿来的?据史料记载,最早出自山西省洪桐县,后分支山东,又分支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和汉王镇,都在故黄河南岸。
根据我的记忆,“万”字辈最高了,族里人都听他的,下一辈“广”字辈,再下一辈是“培”字辈,以上五辈中我只记这三辈。我爷爷就是培字辈的。
到我父亲这辈人,至下四辈人,我就清楚了,分别是:长,远,道,德,茂,我父亲是长字辈,我远字辈,我儿子是道字辈,我孙子是德字辈……。
一个姓氏有辈分是有科学道理的,血统,称呼,哪支人等等,不乱有秩序,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我对现代给孩子乱起名不认同,容易产生错觉和矛盾。如我们村就出现过,小孩起名无意中有祖宗的辈分,结果全宗族的都不愿意,逼他给孩子改了名,才平息这起风波。
中华文明有五千的历史,先辈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传承和发杨光大。
总之,按辈分起名,还是符合中华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