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刘秀兄长刘演如何评价
刘演若在,帝王之位有可能就是刘演,而非光武帝刘秀!
刘演富有雄才大略,是刘秀思想的启蒙者和参与起义的带头人,刘秀最大的功绩是昆阳之战,刘演则是坚定攻打宛城!
因为昆阳之战,王莽军队的目标便是救援宛城,宛城是进入江南的要地,刘演的坚持,使得江汉从此再无王莽势力!
刘演热情豪迈,颇有高祖刘邦的风范,很多追随刘秀的开国元勋,其实都是跟刘演有很大关系,如李通,邓晨等!
所以,在推举领导人时,刘演的军功最高,因此呼声也是最高的,只可惜军权掌握在绿林军手中,被绿林军将领李轶和朱鲔设计杀害。
若刘演为首领,起义的浪潮将会更高,更能稳固的平定动乱,以光武帝刘秀仁厚的性格,即便拥有与长兄刘演抗衡的势力,也很难与刘演兵戎相见,大概率出现唐玄宗时,让太子的美谈!
刘演西汉高祖刘邦后代子孙,东汉皇族,既是光武帝刘秀亲兄长又是绿林军起义首领之一,作战勇猛治军威严可惜结局悲惨。王莽败亡后他让位于族兄更始帝刘玄,任大司徒封汉信侯,却因战功而遭刘玄猜忌终被杀害含恨而亡,成了东汉历史上结局悲惨的皇族之一。
举人出身的左宗棠为何能官拜内阁大学士
清代中后期,内阁权力相当失落,内阁大学士更多成为一种荣誉称号,也就是朝廷对于授予者功业的认可。
内阁学士来自于明,品等为从二品。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1659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学士。
在清代,内阁大学士中,满人六人,而汉人则四名。大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普通内阁学士,数量达到几十人之多。
清代特殊性在于,实权大多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内阁职权低落,参预重要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
左宗棠一生功业卓著。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左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他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实际上,左宗棠中举之路都大费周章,比较曲折。道光十年(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被徐法绩“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左宗棠安太平,平西北叛乱,收复新疆,参与洋务,主持淮军,功勋不凡,在当时及后世有相当高评价。《清史稿》如此评价:
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云。
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光绪帝对左宗棠更是称赞有加:
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由举人、兵部郎中带兵剿贼,迭著战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擢升卿寺。同治年间,剿平发逆及回、捻各匪,懋建勋劳。穆宗毅皇帝深资倚任,畀以疆寄,洊陟兼圻,授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运筹决胜,克奏肤功。简任纶扉,优加异数。朕御极后,特命督师出关,肃清边圉,底定回疆,厥功尤伟。竭谋赞画,悉协机宜。旋任两江总督,尽心民事,裨益地方,扬历中外,恪矢公忠,洵能终始如一。
无疑,左宗棠乃一时“英拔之士”,文武双全,他官拜内阁大学士,确是功业之因。
左宗棠二十岁就中举,《范进中举》中范进54岁才中举,中举后就疯了,可以看出举人也是很难的。但左宗棠一生有触不得的痛点,那也就是科举,左宗棠本人是很有才华的,时常以“今亮”(当今诸葛亮)自称。他十五岁成为秀才,二十岁中举,本以为接下来取个进士如探囊取物。不想,一个举人成为他功名的顶点。在这之后,他六年中三次会试,都名落孙山。后面就放弃不在应考,后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把他请出了山,通省要务,概以任之,他身份也仅为一师爷。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举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太平军攻克杭州后,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在左宗棠担任巡抚,而仅仅一年时间,就又擢升为总督。被升为总督一方面是军功,另一方面是,清廷也知道曾左之间的矛盾,当时的曾国藩此时权倾天下,拥兵过广,已经让清廷不放心。使左左宗棠与曾国藩能分庭抗礼,就是为了分裂湘军,牵制“兵权过重”的曾国藩。
左宗棠成为清名臣与自身的才华和军功离不开的,一生经历了与曾国藩的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都要这重大贡献。
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中进士、入翰林的人(至少也要进士出身),才能做大学士。
同治十二年,清廷授予陕甘总督左宗棠协办大学士。十三年,迁东阁大学士。进士出身的李鸿章戏谑曰“破天荒相公”。湘军领袖曾国藩,也是进士出身。
唯独左宗棠不是。左宗棠功名,止于举人。
左宗棠何德何能,能让让清廷为他破了这么大的“天荒”?
因为功高,因为能力强,因为需要他征战疆场。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左公实乃中流砥柱,国之柱石。
《清史稿·左宗棠传》曰:“自咸丰初,天下大乱,粤盗最剧,次者捻逆,次者回。宗棠既手戡定之,至是陕、甘悉靖,而塞外平回,朝廷尤矜宠焉。”
从出山辅佐张亮基保卫长沙开始,平定天平军,剿灭捻军,平定回族叛乱,都有左宗棠雄健的身影。还有后来的抗击沙俄,平定伊犁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150万平方公里河山。左宗棠,被誉为“自唐太宗以来对中华民族领土贡献最大的人”。
光绪六年,左宗棠奉诏入京,入阁办事,管理兵部兼军机大臣,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