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什么地方卖单反相机

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网之类都可以买,个人觉得佳能60D相当不错,配置高,成像清晰,具有高性价比,是佳能新上市的一款中级必杀产品。

另外国美苏宁电器这样的地方也有卖的,价格可能贵点。

女子迷上拍摄太原老建筑,太原人你怎么看

山西省议会旧址、钟楼街民居……最近,不少市民转发“小小走遍太原”公众号的文章,其内容都是太原的老建筑、老民居的拍摄照片和介绍。有些寺庙、遗址在郊区或者太原所辖几个县市,较少有人前往;有些民居旧址就在繁华的闹市,却被高楼遮掩,鲜有人知。  

“太原作为一座2500多年的古城,还有许多值得我们了解的地方,希望你继续努力呀!”“钟楼街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美好的地方,小小把很多以往不经意的地方写下来,可见有认真走访,谢谢。”不少太原市民给“小小”留言,说因为她的文章才发现太原还藏着这么多有趣、有历史的地方。  

近日,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联系到了“小小”,约定4日一早去中北大学拍山西私立进山学校旧址等几处老建筑。“小小”为什么喜欢拍老建筑?她一般会拍些什么?在拍摄中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儿?带着很多好奇,记者跟随“小小”一起进行了拍摄。

一上午拍了4小时走了8000步

拍照间隙的李艳君

“小小”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本名李艳君,1979年出生,有个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女儿正读初中。拍摄老建筑,都是她抽业余时间进行的。4日见面,李艳君微卷短发,化着淡妆,穿着黑色上衣,丝绒运动裤,披着红色大披肩,精神十足。  

8时40分许,记者跟随李艳君来到中北大学。校门后不远处是一座灰色砖墙瓦房建筑。“看,那就是进山学校旧址,多好看呀!”李艳君眼睛亮了,整个人都兴奋起来。端起相机“咔咔”按快门。正面、侧面,全景、特写,李艳君跑前跑后,什么细节都不愿放过。“你看,这个拱形窗,窗台厚且倾斜是典型日式建筑……你看房子结构,中间是一座硬山顶瓦房,南北各一座型卷棚顶房……”一边拍,李艳君一边给记者讲。进山学校旧址,她前后左右转了一圈,拍了近一个小时。  

9时36分,李艳君从手机备忘录里找到提前查好的资料,找到“酬学楼”。这是一座1951年建的3层楼,中间部分有4层。外部拍完拍楼内,绿漆白墙,水磨石地板,教室讲台是老式木板格子拼成的,非常有年代感。  

10时05分,拍“工字楼”,这也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整体结构呈“工”字型。拍摄时除了全景,李艳君还要观察建筑窗户、房檐、阳台等有特色的地方。“我拍照慢,别着急。”李艳君拍个十几分钟会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句抱歉,她说自己对建筑和拍摄的水平有限,担心落下什么重要信息,所以要多角度多拍,这样回家写文章时不至于遗漏。  

11时许,李艳君开始寻找上兰村站。这个车站1936年建成,早已停止客运业务,偶尔有货运车辆通过。原本从中北大学校园内去车站的路封了,李艳君决定从上兰村村里“摸”过去,但不熟悉路况,开进村里的菜市场,车子只能慢慢挪。  

11时30分找到铁道入口,11时51分走到车站,12时30分拍摄结束准备返回。李艳君开心得不行,“太好了,没想到有这么多收获。几个地方都找见了,铁路上还停着一段火车车厢,真的太美了。”一上午,拍了近4小时,走了约8000步,李艳君脸上看不出一点儿疲惫。  

这在李艳君拍摄太原老建筑的经历中,只是普通的一次。

拍老建筑想让更多人了解太原

李艳君拍摄太原的老建筑是从2014年11月开始的。用她的话说,当时虽然工作、生活都挺忙,但是内心觉得缺点什么。2011年开始,李艳君成为山西博物院一名志愿者,在讲解服务过程中,她接触到一些古建筑知识。“当我想再做点什么时,就萌发这么一个想法,把太原的老建筑介绍给更多的人,让大家更喜欢太原。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太原人的心愿。”李艳君说。  

2014年11月,李艳君拍摄了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拍完后拼了个九宫格发朋友圈,建筑名称就是标题,并不做说明介绍。“当时我不怎么懂建筑,也不懂摄影。拍照只管好看,一般拍全景,细节特点看不太出来。”李艳君说,最初只是看到什么拍什么。一段时间后,她开始不满足于现状。刚拍照时,她不会用单反相机,有时拍照焦距对不上,有时曝光出问题,她就现场手机查询解决办法。有时,一些老建筑一次没拍好,她就多次去、反复拍。为了找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网上查不到资料的,她就到省、市图书馆查找地方志等书籍。查找到的建筑资料,李艳君多数会输入手机备忘录里,记者看到她手机里存着40多条。她还有个笔记本,记录民居石刻和装饰寓意等内容。渐渐地,除了照片,她也会把古建资料和建筑特色等知识分享给大家。  

2015年,李艳君开了新浪博客,2016年1月,她开了“小小走遍太原”的公众号,2017年初开了同名微博。  

今年3月4日在中北大学拍摄的几处老建筑,李艳君提前半年就开始查找资料。“像进山学校旧址在网上只有一句话,我只好到市图书馆借书。”最终,在《太原文化美景》中找到《山西私立进山学校旧址》的文章。

自带“三板斧”热情嘴甜“脸皮厚”

  

从2014年11月至今,李艳君拍了近百处太原老建筑,开设公众号后,已经推出68篇文章。她说,从2017年7月开始主要拍摄老民居,目前已经拍了30多处。公众号最新推出的钟楼街民居、坡子街民居、东仓巷民居等都让居住在附近的人惊喜不小。“记得小时候院子北面是个醋厂,我和姥爷还来过这里拉醋呢。”网友“桃酥”在《坡子街民居》后留言。  

虽然喜欢李艳君文章的人不少,但她的爱人卫先生并不怎么支持。“我对古建筑并不感兴趣,另外艳君毕竟不是专业的。不过既然她喜欢,我也不反对。”卫先生说,他的一些同事、朋友关注公众号,知道是李艳君开的,有时会跟他聊起。慢慢地,对妻子的爱好,卫先生也渐渐“欣赏”起来,“不怎么影响家庭,她自己喜欢就挺好。”  

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家庭,李艳君多数拍摄时间安排在中午休息或周末孩子补课时。中午为了赶时间就不专门去吃饭,两袋“小浣熊”加一瓶矿泉水就解决了。有时拍完照,回家还要选照片、写介绍、做公众号,李艳君抽出睡前、周末空闲和工作间隙等时间,有时拍完回家太忙,她也会拖一段时间再更新公众号,“我一年平均拍30多个建筑,也还好。”李艳君说。  

对李艳君来说,拍老建筑、老民居,难的不是费时,而是有些建筑归单位办公所用,有的是个人居住,有的闲置但有人看管,进不去。为了进门,李艳君自带“三板斧”:热情,主动搭话;嘴甜,能说好听话;“脸皮厚”,遇到冷脸或赶人的情况不轻易放弃。  

“一般嘴甜些,说几句好听的话,人家都会放我进去。但也吃过几次‘闭门羹’。”李艳君说,2017年1月她去开化寺南街拍道台府衙。“那是清道光年间一位李姓道台的办公和居住地,两处中间堵住了。我先去住宅区,现在有居民住着,不让进,我请求几次,他居然说要放狗咬我。”之后,她去了办公区,闲置着,有一名打扫卫生的师傅。“我又敲门,又喊人,再三解释自己的来意,但这师傅就是不搭理。”李艳君说,她在外面敲门敲了一个小时,中午一点多,一名大姐过来,给她出主意,让她说自己原来住这里,出国读书现在回来想再看看,对方这才把门开了。

美女其实很“汉子”曾因踩空滑下山崖

在拍摄老建筑时,李艳君也遇到过危险。  

龙山童子寺遗址是北朝隋唐时期著名佛教寺院。当时,由于龙山石窟景区修路,无法从景区到后山的童子寺,她独自一人开车直接上龙山后山,到童子寺入口时又遇到修路。李艳君按照路边施工人员指引,从工地旁小路步行下山。“我拍古建筑大多时候是一个人去,很少感觉害怕。当时找到小路还挺高兴,跑跑跳跳就钻进山里。”李艳君给记者比划,小路是七八十厘米宽的石灰路,看不到一个人,山里风很大。走了十几分钟,她十分惊喜地看到童子寺遗址。遗址在山崖边,李艳君光顾着拍照,一个不小心踩空滑下2米多高的山崖,“刚摔下去我有些绝望了,但活动活动腿脚发现没有受伤,还挺高兴。又顺着崖壁碎石爬了上来,继续拍。”  

2017年清明前后,李艳君去晋源古城营村、南城角村、东关村寻访晋阳古城。“那是最早的晋阳城,是晋国赵简子下令建的晋阳城。我们现在修复的太原县城是明朝以后的了。”李艳君说,她喜欢给人科普这段历史,让人们知道最早的太原城在哪里。寻访晋阳古城遗址时,荒草丛生,寒风萧瑟,她第一次感觉到害怕。不过,真正显现出她“汉子”本色的,是她当时左臂骨折后拆除石膏不久,不能用力,而晋阳古城有2米多高的夯土墙,她为了拍摄,找到一处70度左右的倾斜面,单手爬上去。拍尽兴后,她发现一个问题:坡度大不好下来。怎么办?“坐着往下滑呗。”李艳君说道。

“老太原”纷纷点赞她从未想过要放弃

张华是李艳君的朋友,2015年5月,她就知道李艳君在拍老建筑,“当时感觉很震撼,她总是一个人去很偏的地方拍照。李姐个子小,却觉得她身体里很有能量。不过当时并没有想过她能一直坚持下来。”张华说,后来知道她拍摄时摔过跤,问她为什么坚持,她说自己很喜欢老建筑,还给张华看自己拍的很多照片。有些老建筑,不仅有历史价值,也是很多老太原人的记忆。“比如皇华馆,我们认识的一位阿姨,她看到后说,她就是在这里结婚的。当时感觉特别奇妙。”  

李艳君拍摄的皇华馆12号院。

在李艳君公众号里的《皇华馆》这篇文章下,有一位网友“快乐快乐王保生”留言:“我和小院的主人是小学同学,那时放学后经常三五个小伙伴去他家玩。此时读到这篇文章,仿佛又回到儿时的场景。谢谢作者,谢谢。”《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章里有一张凉亭的照片,让市民侯女士心生感慨,她小学上的是重机一小,放学后经常跟发小一起在这里写作业,天冷时两个人共享一双手套,下雨时写完作业共撑一把雨伞。“虽然时间过去近20年,但是看到照片,那时的场景一下就浮现在眼前。”侯女士说。  

现在这些建筑还能看到,也许再过很多年,这些照片就成为历史资料。“不管过去多少年,人们都能从照片中找到太原城当年的样子,挺好的。”侯女士说。  

李艳君说,她从没想过放弃,“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我会坚持下去。”

在中国,一个月税后收入能达到1万元,是什么水平

在咱们‬国家‬,每月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可能‬已经超过99%的人![赞][赞][赞]

根据‬网上‬查找‬以下‬数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抽取了7万个样本的数据显示:

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外可用于实际使用的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0-10000元区间的是4.52%;而大部分中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1500元这个区间,占比约40.71%。

我们不拿北上广深这些高消费城市比较,就拿我现在居住的太原市,一个二线城市,月均工资就是5000左右的样子,如果您没有房贷、车贷,每月正常花费的话,可以活的非常的自在![机智]我们一家人👨‍👩‍👧‍👧平均🈷️生活成本在2000元左右吧,如果没有房贷能剩余8000,那么可活动的空间有多大,您可以想象一下[泪奔][泪奔][泪奔]

现实往往很打脸[捂脸]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才能为了孩子、为了以后的生活轻松一些做更多的筹备!

备注: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而定,不过普遍来讲,税后月薪过万,还是越越了大多数人!个人认为有以下不同情况,对税后月薪过万的感受水平是不一样的!

1.地域: 在我们大多数内地非省会城市:税后月入1万还是相当滋润的,当然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税后月入1万相对来说就不一定能谈得上滋润了。

2.年龄:我们若在25岁时能税后月入1万,与在50岁时能税后月入1万的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当然如果到60岁享受退休金月入过万就又更不相同了!

3.算法:就是我们年收入除以12后平均税后月入1万,与平时税后月入1万,但年终奖只有1个月工资1万,或者年终奖10万,肯定也是截然不同。

4.福利:如果税后月入1万,单位缴公积金500时,可能还有同样税后月入1万,单位缴公积金每月5000时,餐费补贴、通讯补贴、交通补贴、书报补贴、节假日各种福利一样不少,还有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哪就更不一样了。

5.行业:如果是在零售服务员税后月入1万,那基本上算是超越90%的同行,但与金融、互联网行业的税后月入1万可能就会被90%的同行超越。(当然有可能有点夸张哈)

6起点:如果父母已经给你买好车、买好房,无房贷无车贷,无欠款的压力,你税后月入一万的话相对还是算很滋润。如果自己无家庭支持,自己付得首付,每月还着车贷、房贷,或者还租着房,还要付房租,那么税后月入一万的话,哪还是要统筹着资金,计算着过日子哦。

感谢大家阅读,本人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喜欢我问答的小伙伴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点赞、评论,谢谢大家!

这个主要看时间和地点。

2022年这个税后收入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可以达到前30%的水平。可以正常支持一个三口甚至四口之家的日常开销而有余。但如果有房贷的话就比较拮据,如果另一半收入较低,又没有储蓄,几乎不可能买房。如果是苏州、杭州、重庆这样的准一线,勉强能在近郊县的地方买房,但前提是另一半至少要有税后5000的收入,才能算是小康生活。如果是成都、合肥这样的二线,另一半只要有正当收入,可以在市区(非中心地段)买房并过上小康生活。如果是三线城市,这个收入可以支持一个三口或四口之家房贷+正常生活。

如果觉得回答有帮助,并点赞关注分享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

太原佳能官方售后(太原佳能官方售后维修网点)

在分析什么水平之前,先来算一下税后1万的税前工资:按正常五险一金全额缴纳,且有2000的免税专项扣除附加,个税税率3%计算得出,税后1万的税前工资大概为12800元,近13000元月,现在从国内不同行业和不同城市进行简单分析:

1、从行业工资水平来看,去年2021年前十的行业平均年薪数据如下(数据来自wind):

可以看出,月薪1.3万,换算年薪为15.6万,在上图前十工资水平中也占据了中上的收入水平。

2、从不同城市的工资水平来看,全年人均工资水平靠前的城市如下(数据来自某财富网):

从上图来看,月薪1.3万,放在国内任何一线城市都是大幅超过平均工资的水平,属于高收入人群。

至于头条知乎人均收入水平,咱就不提了哈哈哈,YYDS,DDDD[捂脸]

为什么肉眼能看见空间站

不用拿望远镜就能够看到国际空间站,它如果从你头顶的上空经过时,目视星等相当于一颗-4等的亮星,比木星还亮,所以肉眼能够能清晰的看到。只不过这个看到要掌握好时间,要能够提前预知它什么时间能够划过你的视野,从什么方位出现,就在那里等着,就一定能够看见。当然前提是天气好,空气清澈,还要没有什么光污染。国际空间站长108.5米,宽72.8米,一个面积达接近800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轨道高度在海拔400公里左右的高度,每秒钟以7.8公里速度运行,绕地球一周92.65分钟。

因为空间站本身并不发光,我们能够看到国际空间站,是因为国际空间站会反射太阳光,但如果在地球的阴影里时,我们就看不到了。

在国际空间站过境时,如果太阳能电池板将阳光反射到观察者所在位置,就能够看到了,一般都会在太阳落山后或者日出前不久,因为国际空间站在高空,那里还可以照到太阳,我们才能够看到。之后太阳完全被地球遮挡,空间站到了地球阴影中,当然我们就看不到了。

如果要准确的预测国际空间站经过你所在地的时间,最好登陆相关网站查询,或者下载一个手机软件,比如我现在使用的Satellite就能够很好的了解国际空间站过境时间,而且还可以查找很多卫星的情况。我们天上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空间站,还可以看到很多卫星划过天空,它们有的很亮,有的暗淡,就像夜航的飞机,慢慢划过夜空。

从Satellite软件,定位北京朝阳区,可以得到国际空间站明天8点11分~22分钟和13点04分到15分钟经过我的上空,这个时候天很亮,很难看到,而且这几天都是白天经过。6约24日6点32分到43分经过北京朝阳区上空,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大家可以试试看。从以上预报来看,看到的时间一般不长,在10分钟左右。如果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预定各种卫星经过时间,按照确定的时间,根据方位查看,很容易看到经过的空间站或者卫星。

不过肉眼看到的也就是一颗移动的星星而已,就像从很高天空经过的飞机灯光。如果用望远镜观察,就可以看到国际空间站模模糊糊的形象,就像上图那样

中国空间站,距地面300多公里,以近圆轨道绕地球运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有机会看到它。中国空间站绕地球运行一圈约1.5小时。可是,人们在太原可以观测到中国空间站的时间并非1.5小时一次。“中国空间站本身不发光,因而我们能看到它的时间其实只有日出前、日落后两小时内,并且需要其在合适的角度反射太阳光时才能看到。”

苏少杰解释,大白天,中国空间站被太阳强光掩盖,无法看见;大晚上,没有反光,更看不到。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地面上是可以看见国际空间站的,甚至有时候肉眼都能看见。

国际空间站(ISS)的轨道,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空间站本身长约73米,宽度约110米,尤其是展开的太阳能板特别显眼;在特殊的时候,国际空间站太阳板反射太阳光,能正好被地面的人们看到,但是亮度非常微弱。

尤其在日出日落的前后,国际空间站的反光特别明显,此时亮度也最高;如果使用单反相机加长焦镜头,是有可能把国际空间站拍摄下来的,和满月的比例大小如下:

但是拍摄难度很大,需要提前查询国际空间站的轨道位置,然后把相机的焦距和曝光值提前设置好,然后对准天空,在国际空间站出现在视野中的瞬间连拍,整个过程是比较短暂的。

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周期是92分钟,白天太阳光太强烈,无法看到;夜晚国际空间站到了地球的背阴面,没有太阳光反射也无法看见。

当初我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为了能让地面的人看到,研究人员就把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成72面体,然后表面进行金属抛光,轨道周期114分钟,当时地面上人们就可以肉眼看到东方红一号,最亮时相当于2~3等星。

其实不止是国际空间站,就算是一般的卫星,在卫星展开太阳板时,就有可能把太阳光反射到地面,如果角度合适,地面的人就能看到一颗快速移动的“星星”,还常被人们误以为是UFO。

你们会选择过年出去旅行吗?在外过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首先,如果时间允许以及没有父母压力的情况下我一定会选择春节出行旅游!其次旅行的方式也一定会选择自驾,且选择的旅游地也一定会是南方或更南!主要是气候以及景色、着装等等的考量!

2015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在云南呆了一年,临近过年我选择了云南自驾,从热带雨林的瑞丽出发、沿途去了腾冲、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因为走的大部是国道、省道以及乡道,所以沿途人烟稀少,风景怡人,人文更是让人心醉!

香格里拉是我们最后一站,沿途天高云阔,零散的藏族房屋点缀在天地间,牦牛和羊悠闲的散着步,如果真有天堂,那此时的香格里拉一定是!

然后到了城区,开了几分钟就彻底傻眼了,这完全是座空城,别说人,连车都见不到。世界好安静,哪怕是白天也觉得像米拉·乔维奇演的《生化危机》的感觉:阴森and恐怖!听了酒店人员讲城市小人口少大部分都回家了才了然。然后找了好多地方才找到一家藏族餐厅,好,就我们一桌!还好,吃的很丰盛,真真民以食为天,管天地又如何苍凉!

当夜幕笼罩这座城,香格里拉城已憨憨入睡,我却头疼的睡不着,我以为感冒了。以后的以后自驾去了青甘线才知道这是高反的症状!所以入高原一定要提前做好身体的防护准备,这样才不会因为身体不适的原因留下生命的遗憾!

幸运的是接下来几天没有影响到旅游行程,我们去了松赞林寺,去了普达措,慢悠悠的享受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景无比清凉的空气,赞极了!

后来我又自驾去了青甘、去了江浙闽、去了晋豫陕,路上遇到很多善良的人、有趣的事,我还想去很多我没去过的地方,无论是五一六一十一一月一还是似剪刀的二月里,只要我能走,就要和这美丽的山河手挽手!

生而自由,无处都是枷锁,但我们也是砸破这枷锁的唯一勇士!


过年,旅行,对于中国人,这在过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为在过去,所有的中国人,过年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回家。


我所生活的地方,从前过年,一家人除了吃年夜饭,接着就是连续的几顿饺子,饺子再好吃,但吃到最后,也吃腻了。随后,过了正月初一,从正月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的大军便穿梭在城乡之间,不但平时经常交往的亲戚朋友要互相登门拜年,一些平常不怎么来往的亲戚,也要趁过年时走访一下,以示没有忘记双方的亲戚关系。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喝酒,也要说一些寒暄的话,整个年过下来,很累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过年的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了。很多人会选择旅游过年,这样,既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又可以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但我生活的北方小城,过年时人们还在延续多年的风俗习惯,很少有人会选择旅行过年。

去年陪父母过完年后,我们选择苏沪杭四日游,因为正值春节期间,各地节日气氛浓厚,看到了在家看不到的节日风景。而且,因为别人知道我们在外旅游,也便省却了一些应酬,这些应酬真的没有一点必要。几天的旅程回来,整个身心都很轻松,那是一种从前没有过的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