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5g到底先进在哪里
一提到5G技术,网上的网友就喜欢吹嘘华为有多牛,我在这里不是黑华为,我是让大家对5G标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认识到我们的劣势,任重而道远。要想扯清这问题,我们先来回顾一下5G标准制定的始末。
事情要从 2016 年 11 月说起。在 3GPP RAN1 87 次会议的 5G 短码方案讨论中,华为主导的 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被采纳为 5G eMBB 场景的控制信道编码。3GPP是5G标准的制定组织,在5G的标准中,编码才是核心。在编码中,又分为长码和短码,数据信道编码分长码和短码,控制信道编码也分长码和短码,高通拿走了全部的长码和一半的短码,华为拿走了短码的另一半,也就是编码标准的四分之一,其实对于很多网友来讲,什么是数据信道编码,什么是控制信道编码,都不清楚,其实我也不懂,反正大家就认定了一点,长码LDPC是高通的,短码Polar是华为的。
在这里要澄清大家认识的误区,大家就认为Polar码是华为的,但我要告诉你,如果说Polar方案中,中国厂商的专利数是最少的,你会怎么想? 在短码Polar中的专利技术美国是最多的1033件,其次是日本,第三是韩国,第四才是中国,可见短码Polar并不是华为的,华为在其中也是占有很少的部分。
在认清差距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长足的进步,终于打破了高通在以往对2g/3g/4g的统治地位,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华为2017年研发投入高达897亿元 占比收入14.9%。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3940亿元,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华为表示,未来十年将以每年超过100亿美元的规模持续加大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看到这组数据,还是要赞一下华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选择以自我研发为主,构建自己的专利墙的策略是无比明智和正确的。中国需要更多华为这类的公司,支撑起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实技术标准的制定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阵营纠葛,甚至是国家利益的博弈,还是国家强大了才有话语权。不知我的观点你们认同吗?
华为的5g优势有很多,是一种体系上的优势,这种体系覆盖了“端-管-云”的各个方面,下面就从这几个角度分别来理一下。
首先是在端这一方面,主要是指在智能终端这一块。这里面又有几块优势:
1.在智能终端的产品上,华为手机的优势已经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
2.在支撑智能终端的芯片上,华为的巴龙5000芯片可以支撑两种组网架构。这里的组网架构是指,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运营商,在5g的发展上根据现有的网络频谱条件,及未来用户的需求特点,采用SA(Standalone,5G独立组网)和NSA(Non Standalone,5G非独立组网,即5G网络架构在LTE (高速4G)上)两种架构,华为的芯片对于这两种架构都支持。
3.在支撑智能终端的开发上,除了5g用的芯片外,华为还正在开发独立的鸿蒙操作系统。除了本身性能上的比较之外,这个操作系统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打通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未来的各种物联网设施,甚至智能驾驶的汽车等各种各样不同的终端。真正打通之后,才能实现万物互联的高效运行。
接下来,从“管“的这一端来看,这里所指的“管”主要是管道。华为原先的早期起步,侧重于从通信“管道”这一方面来做,目前优势上已经排名全世界第一。任正非说,华为要把管道做得像太平洋一样宽(大体的意思,原文记不清了),也就是说这是华为的核心业务,目前来看华为在各个国家拿到了很多的运营商合同(尽管有美国等许多国家在政治因素上的阻挠)都证明了华为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很多国家做过测算,如果不用华为的设备而用其他供应商的设备,成本上可能会高出很多。
最后说一下华为在“云”这一方面的优势。其实华为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也十分明显,比如重度计算机渲染(CG)场景下的VR业务普适,华为已经能够实现。在开发套件、连接服务以及开发者社区方面,华为的布局都十分系统。
那么这些所有的优势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样的场景?可以去看看华为的白皮书,华为的5级十大运用白皮书中提到了VR AR、智能驾驶汽车、智慧工厂,智慧城市等不同的场景。从目前来看,这些集成优势,或许只有华为能做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