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守法说银隆创始人魏银仓是“空手套白狼”,财务造假,董明珠坚持不允许上市,如何看

虽然我不是行内人,但珠海银隆是魏银仓个人创办的,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他先是收购了美国奥钛公司,然后回国又收购了几家公司,创办珠海银隆,在河北武安也投资设立了产业园。在国内雾霾最严重的时候,生产出了广通汽车,当时邯郸市公交公司先从武安弄了五辆在邯郸市21路试着跑,人们都在怀疑,包括公交公司的司机都对这车抱有怀疑。市民也以好奇的眼光关注着邯郸市人民路上的电动汽车。后来雾霾严重,邯郸市好多路的公交车都换了广通车。后来才有了董明珠入股银隆的事情,才使银隆在全国出名。银隆股份多元化后,其实严格意义上已经不属于平魏银仓个人的企业了,但和好多民营企业家一样,魏银仓还是认为银隆是他创立的。但现在一个现实是,他已经逐渐失去对自己创办企业的控制权,有新闻说珠海银隆已经起诉他,他有可能会惹上官司,甚至面临牢狱之灾。这对好多搞企业的人具有警示意义呀!可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聘请一个好的律师做法律顾问还是很必要的。

不符合事实,在董明珠入股银隆之前,珠海的公交车几乎都是银隆的。只不过董明珠希望格力控股银隆,从而将银隆宣传到名气巨大,她个人入股后盲目扩张,销路出现问题,而且碳酸锂电磁也受争议,公司运营自然艰难。在2015年之前,除了在珠海或者来过珠海的人,很少知道银隆。

任何公司都经不起脑门一热靠冲动决策,董明珠恰好常做这类决策。

银隆在董明珠入股之前,还是属于稳步发展的公司,并没有全国建厂!也不追求虚名,显然,董入股之后,似乎是拼命让公司出名,追求的是面子工程。

看来董是真的有问题了,银隆似乎不是董阻止的上市,是证券终止了辅导,而且董上台后拼命的融资扩张,难道大把钱砸进去才发现问题?魏在珠海不是一天两天了,难道口碑如此差的魏,董事前没一点风声?当初收购银隆没做任何调查?突然跳出来个攻击魏,最多能证明魏不是个好人,但非要一步把董抬到“负责任”的高度,这也太急了吧?作假的太龌龊了吧?看来董大妈真的慌了。

应该说,董明珠是一个比较有担当,有能力的人,也应该说搞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难也不靠谱的事。

董明珠,把一个平凡的公司经营成国内一哥,全球空调产业销量第一,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很有能力和有魄力的人。

从格力的产品来看,对比国内其他美的,海尔,以及其他品牌,算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而且格力多年以来,专注空调,很少走多元化的扩张道路,也成就了格力的产品品牌和口碑。但是格力常说拥有核心科技,这点,我还是比较不认同。不论压缩机还是控制核心,格力应该说和三菱以及大金,差的不是一条街,只能说格力背靠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在市场没有饱和之前,人口红利是格力如此成功的最大因素,只是他犯错少。要说在空调技术上,还谈不上全球第一和领先。只能说,得中国者得天下,这点格力是做的很好。

而银隆则不靠谱了,不说董明珠说的银隆作假的问题是否真的存在,而是国内电动车产业的问题。国内电动车产业根本问题就是,第一整车和设计,以及核心能力在国际视野算是中流水准,只是中国市场大而已,没有别的超越性的优势。第二,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依赖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缺乏完全市场化的能力,当然,从全球电动车产业来看,初期都存在依赖政府补贴的问题,但是我国则特别严重。

不论是比亚迪还是其他电动车企业,在电动车产品这个角度去看,和特斯拉不论在设计能力,科技原创,以及内部管理软件上,差别不是一点。而过度依赖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导致国内资本过度追捧电动车产业,而因为依赖补贴,导致产业链的现金流都非常危机,大家可以去看资本市场上,凡是和电池产业相关的公司,都是持续下跌,因为现金流压力使然,国补,是一年以上的结算周期,而车企对销售终端的也是一年结算,导致了彼此三角债和资金关系混乱不堪。这是整个产业的问题,未必就是银隆一家的问题,只能说银隆可能在销售上和别的车企对比没有特别的优势,在产品技术上,应该也不具备电池技术的特别优势,至少据我所知,国内电池技术早期是比亚迪优势巨大,主要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而在三元技术路线上国内基本都比较差,还是日本和三星领先。

邯郸三菱空调售后(邯郸三菱空调售后电话)

因此说,董明珠所说银隆作假,估计是类似其他电动车产业存在的通病,即因为现金流差导致很多财务数据需要包装美化。

总的来说,董明珠是一个能人,空调掌握核心科技这个说法不靠谱;董明珠说银隆造假是否是事实不清楚,只能说电动车产业的问题未必是银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