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事情,老是回答“马上,马上”,结果还不去做怎么办

一般说的教劝导可能蛮难改变这种惯性拖延状况。

有个另类的想法,但也需谨慎为之。

找准时间比较紧迫、急需完成之事让孩子执行,必须是孩子自己个人该完成的事,避免以前重复催促过的事,吃准只有分把钟时间不做就晚了的事、孩子拖延马上症就犯,后果将孩子自食此事,让其后悔反省,多寻几件这种事让孩子尝试,前提必须无身体危险性,其余事不用催,养成不及时干将自己一个人承担后果的思维意识,多次训练,有一定效果的条件反射,其它事(稍微引入吸取教训事例)便自然而然有所改进。

至于寻找什么事,由家长自己去寻,外人不得干预,应事而动,不可虚构伪造。

(个人另类觉识,无有实例验证,请君慎思而行)

作为大人,如果我们跟孩子换一下位置,就会知道为什么孩子喜欢说~马上,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先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你让他做的事,他不愿意去干,所以说“马上”是他拖延的一种方式。

比如你让他去写作业,他说马上,但根本不动,为什么?学习对他来说是任务,他不喜欢呗。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心理?跟领导说,我“马上”去做某一件事,这件事如果还没有到最后关头,又是我们不喜欢干的,我们就一直拖着?

第二,你让他做的事,对他来说很困难。

他说了马上,也立刻动手,但动手之后发现很困难,所以他又放下了。

他找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又不想暴露自己的“无能”,就一直拖着。

第三,他性格比较散漫,你给他的指令里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所以他不慌不忙。

我们在工作里也会遇到这样的同事,如果我们说:这个东西,你待会儿给我。你去找他要时,他可能还没开始。为什么?因为他并不理解你的“待会儿”是多长时间?而在他的信念体系里,“待会儿”可能是四五个小时。

知道了,原因怎么样来调整?

方法一,和孩子深度聊一聊,让他从内心理解:有些事必须要去做,拖着是没有效果的。

就像学习这件事,作为学生,一定要完成,越拖烦恼越多,孩子如果理解了,会更快行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方法二,培养一个会求助的孩子。

  • 让孩子了解,遇到困难去求助,是很聪明的一种行为。
  • 同时,让孩子知道怎么样去求助。

一个会求助的孩子,是会利用身边资源解决困难的孩子。这样无论遇到了什么难题,他愿意说出来,说出来之后,家长想办法协助他解决。

几次之后,孩子就明白:遇到难题,不要拖延。去求助,积极的解决,这样更快有结果。

方法三,家长给孩子指令时,要明确最后期限。

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人的天性是会拖延偷懒的。

相反,如果指令很具体,孩子知道必须要在几点钟之前完成某项任务,他会调动自己,让自己效率高起来。

爱说“马上”的孩子,其实也有一个好处,这种孩子其实是愿意听从指令去做的。这种态度首先是值得肯定的,家长再稍微调整方法,孩子一定是个行动派。

我是心理咨询师@亲子故事莲君说 ,关注并私信我,珍藏的亲子教育电子书,分享给你💕

从家长身上找原因,不要把责任都丢给孩子。孩子是最会观察和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

孩子也是会观察的。记得辅导过一个二年级的男孩子,他曾经对我说,他的妈妈常常说话不算数,我当时还不太相信,可是经过几次事情就发现,她妈妈是有这样的行为习惯。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会给孩子造成家长也是说话不算数的心理印象。

记得有一次,她妈妈说,只要在学习班写完作业,就给妈妈打电话,妈妈“马上”过来接他。可是孩子写完作业了,给妈妈打电话时,妈妈说一会就到。这个男孩家离得不远,可是孩子等了一个多小时妈妈也没来。一次两次还可以,可是次数多了,孩子对妈妈的“承诺”就失去了相互信任感。虽然妈妈说我路上要买这个那个,才耽误的。可是小孩子是单纯和实在的,他没有那么多的复杂思想,也缺少分析判断的经验。所以孩子只看家长是怎样去做的。

许多事家长不要把话说满,因为许多事都是有“变数”的。就像答应马上接孩子,可以提前告诉孩子,有可能再来的路上会有其他事情要办,妈妈没来之前,孩子可以看看其他课外书或者可以画画画,做手工等。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

孩子的事,许多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孩子老实说“马上、马上”就是不去做,这件事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正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兴趣爱好)。你可能觉得孩子没有在学习,你就突然或者没有提前告诉孩子,就让孩子去做事情,也是变相的打断了孩子的专注力和思路,孩子的“头脑思路”还没有转换过来,孩子当然不可能马上放下眼前正在做的事情,思路被打断,是让人最讨厌的行为,孩子也是不会喜欢的。孩子肯定:“不爽”,可孩子也不能明着“反抗”,只能说“马上、马上”。孩子如果在认真学习,你肯定不会让孩子去做事,这也是一种现象。

孩子做事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就培养"意识”,长大才会有做事的主动习惯性。

大部分家庭,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达不到自己认为的标准,所以许多事情家长都“包办代替”了,这样会造成孩子从小就没有主动做事的意识。年龄大了上了学,家长又怕做事耽误学习,所以继续“包办代替”,这时孩子就会养成“眼里没活”的行为习惯,所以也会出现,家长叫孩子去做事,孩子就会说“马上、马上”,就是不去做事情的现象。从小就没有培养做家务的“意识”,孩子年龄大了怎么会有主动做事的习惯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是长期的,具有连续性,持久性。

家长的事前告知非常重要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提示孩子,大约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事情,一共几件事,让孩子自己调整好自己的事情时间等,这样孩子就会无形中有一个“意识”,有时就是偶尔忘了,只要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不要过度的纠结发火。习惯意识都是需要一个改变的过程,只要次数在减少,就是好方法。

总之家长多反省自己,越大的孩子,越需要灵活多变的方法。从你让孩子做事的“指令”性语气,逐步转变成请孩子给你“搭把手”的思想转变,只要孩子肯帮助你,这就是“好方法”的开端,先有“意识”再有“习惯性”。

题外话:我喜欢和孩子打交道,我分析每个孩子时,都喜欢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孩子的反应能力快慢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如果一个家庭的孩子教育出现了问题,说明家长过去的方法已经出现了偏差,才会引起孩子的“问题反弹”。许多家长最主要的教育问题是,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没有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长大,心理不断成长,而家长不能做出教育方法相应的改变,才会出现教育矛盾。因为教育问题的家庭背景不同,虽然都是一个问题,可是问题的背后,原因又有差异化,所以通常的许多教育课堂,许多家长会有感触,就是学了也解决不了长期教育问题,因为都是细节问题。欢迎关注我,一起讨论教育问题!

快速故障处理方法(快速故障处理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