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威振江湖”写诗
如果没有事件来应证“威振江湖”,写诗就难以情境兼备,气势磅礴!
但是,如果用“威振江湖”这四个字来写一篇藏头诗,内容就广泛了,情境安排也可以故事化,多元化,生活化。。。。
当然,要想内容饱满,情节生动,还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构建来表情达意最好。
之一。
一《英雄垂暮》一
威风已是过往,
振作难显神扬。
江南亭中身影,
湖光映衬苍茫。
一《英雄垂暮》一
之二。
一《和谐时代》一
威名构建和谐,
振奋改变未来。
江山多情善美,
湖色尽显光彩!
一《和谐时代》一
一一喜茗堂龙新久
2019年7月20日
生活中有茶,茶中有健康!
(图1图2为网络载图)
长平之战秦军是怎么包围赵军的
长平之战,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不出,这样旷日持久,秦赵两军消耗巨大,国力相对较弱的赵国感觉吃力,赵王想迅速改变这个局面,但老将廉颇深知不能速胜,赵王几次催促还是不出战。
秦国虽然国力强盛,但这样耗下去也很困难,秦丞相范睢派人带重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兵。赵王信以为真,于是决定赵括去前线替换廉颇。
赵括到前线后更换了一批主张守的将领,然后改变防守策略,发动进攻。
秦昭王知道赵国派赵括替换廉颇后暗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指挥长平决战。很明显,赵国换赵括是为了快速击溃秦军,而秦国换打歼灭战的高手白起指挥,意图就是彻底消灭赵军主力,一战定乾坤。
白起接替指挥权后,面对赵军进攻,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法,假装不敌赵军溃败,赵括不知是计,一直攻到秦军营垒前。这时候白起命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部队截断了赵军的后路,又派五千人截断赵军运粮通道,赵军主力被包围了。
秦军这次能包围赵军,是利用地形预设战场,引诱赵军进入包围圈的。秦昭王得知包围了赵军,立即征调十五岁以上男子前线作战,可以说秦军作为二线补充兵力还是很多的,赵军被包围后,赵王没派援军,也不能送来粮草。
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军怎么能冲出包围圈呢。
长平之战,赵括替换廉颇后,率领赵军渡过丹河反攻。赵军前部狂飙突进,如同一阵阵狂风卷起,往秦军壁垒冲来。
秦国也用白起替换王龁,光狼城和附近壁垒,磙木、擂石齐下,赵军前部数万人不得不限于停滞。
赵括审时度势,下令全线退兵。兵法上说“不利则退”,赵括用兵法是没话说的。
就在赵军取得局部胜利的同时,武安君白起的两路神兵,从天而降般于两侧偷袭赵军丹河东岸的大后方。
第一路秦军,由司马梗统领两万五千人,从东北面绕到赵军百里石长城后面,切断长平赵军与邯郸以及北上党的联系。
第二路秦军,王陵领五千轻骑兵渡过丹河,切断长平赵军与大粮山的联系,大粮山是赵军屯粮所在,秦军虽然不能占领大粮山,切断道路却是可行的。
随着战况的深入,白起也对这两支神军不断增兵,力图困死赵军。
反过来赵军撤退,秦军追击。在赵军撤退的过程中,王龁岂能让赵军安然撤退,他统领秦军对赵军展开压迫式的追击,不让赵军返回丹河东岸,也为两路神兵争取时间。
赵军一面放火烧林,一面布置陷阱,用强弩兵断后,退得井然有序。秦军纵然能拖慢赵军的步伐,却未能大规模杀伤赵军。
赵括指挥的赵军,在付出一定代价后,主力还是渡过丹河,又回到长平大营。
在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赵军损失不小,至少有数万人阵亡,秦军损失反而更大一些。
然而秦军的损失绝对也是值得的,就在赵军退回长平大营时,秦军司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里石长城,王陵部则切断大粮山与长平大营的联络。
现在战场的格局大为不同,就在赵军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秦军已经对赵军完成战略包围,将赵军限制在白里石长城、丹河、小东仓河谷这个三角区当中。
如今赵军与大粮山的屯粮点失去联络,赵军若要打通粮道,必须控制住小东仓河谷。然而小东仓河谷河水虽不深,但两岸悬崖峭壁,乱石嶙峋,除偶尔冒出的几蓬杂草之外,别无他物。
要在毫无隐身之处的小东仓河谷运送粮草,赵军明知关山难越,也不得不奋勇突围。赵括令部分赵军分别向百里石长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围,吸引秦军的注意力,却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粮山强运粮草。
可秦军主帅是白起,哪能这么好糊弄,白起锚定赵军缺粮,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东仓河谷。
赵军奋力抢运粮食,秦军拼命阻击,两军在小东仓河谷展开激战,河里和岸上,一时喊声鼎沸,杀声震天。
小东仓河谷中,尸积河道,血流成渠,极少数赵军血盈袍铠,也只扛了数袋粮草返回长平大营。
赵军大营还有三十万人上下,光是千夫长就有三百多个,这点粮食也就是千夫长们一顿的口粮,连赵军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白起令秦军守住各个山口要道,修筑壁垒,将三十余万赵军困在长平。
虽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军此时还未获胜,从伤亡来说,秦军还是大于赵军的,只不过秦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了。
切断粮草、围点打援、射杀主将,合围之后设计坑杀!这是长平之战的简要经过,至于秦军怎么包围的赵军,主要还是赵军中计进入了秦军伏击圈,粮草被切断,援军进不来,主将被射杀以后集体“被”投降,而后形成四十万军队被秦军合围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们还是要从引起长平之战的秦国说起,从而系统的了解长平之战:
一、秦国铁打不动的东出政策。
秦国初期是周朝一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地处周朝的西北边缘地带,北部又与义渠国等接壤。由于和夷狄文化不合屡发战争,内部诸侯国又争相称王称霸,这样一来因为自身的弱小形成内外受辱的局面。后来秦王嬴渠梁时期采用了商鞅变法,以图变法强国,后遭到老氏族元老们的一致反对,变法虽然初见成效,但最终搁浅。
到了秦惠文王赢驷时期,为了强国不受屈辱并傲世群雄,决然否定老氏族的意见,重新采用商鞅留下的新法政策,再一次准备变法强国。这一次的变法是成功的,使秦国国力大增,秦国意识到国力强大的基础还得有大的底盘,于是有了欲先强大,唯有东出的战略目标。遂采用相国张仪的外交政策“合纵连横”。这一政策使秦国逐渐从弱小国家变成和各国平起平坐的局面。
秦昭襄王时期,继续谋求东出,策略目标也由强国变成了一统天下。怎么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大愿望呢?这时候丞相范睢的“远交近攻”政策登上历史舞台,即交好联盟较远国家,攻打接壤较近的国家,运用蚕食方法一点一点、稳扎稳打的实现东出扩大地盘的想法。至此秦国的首个目标就瞄准了与其接壤的韩国。继而引起了后面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驱逐了擅权的魏冉,任用范睢为相,并积极推行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远交近攻先把斗争重点放在近旁的三晋,对较远的齐楚暂置不顾,从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破坏东方诸侯国的“合纵”策略。
二、长平之战始末。
秦国确立远交近攻策略以后,开始向韩国进攻,派大将王龁进攻并取得韩国的野王,继而取上党。这时的上党因为在韩国北部,野王已丢失,秦军已切断其和国家中枢的联系。上党孤立无援不敌秦国,而又不想屈服于秦国,遂求救于相邻的赵国。
赵王由于贪心,不顾反对大臣的阻扰,依然接受了上党军民的请愿,派军在长平接受逃往赵国的妇孺老幼,并派老将廉颇在长平屯兵抵抗秦军。
由于赵王这一举措引发秦王不满,愤而派大将王龁攻击赵军。廉颇面对王龁的猛烈攻击屡屡败退,后退守丹东河岸坚守不出。廉颇的战术让赵王非常郁闷,言其“廉颇老矣”,随后启用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替代廉颇,转守为攻。
赵国换将之际,秦国亦秘密换上了战神白起为帅对付赵括。赵括因长于纸上谈兵,率四十万大军欲与秦军大战长平时,中计进入了秦军的伏击圈。这样一来,赵军的粮草补给被秦军切断,援军又被外围的秦军拼死抵抗进不来。赵括组织的数次突围也最终失败而被射杀。四十万大军群龙无首,虽没有立刻瓦解,但白起的诱以放归计策使其大军被全部坑杀!至此,除老幼二百余人回国,其余全军覆没。
长平一战的胜利,对于秦国意义深远,为后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赵国也因赵括的纸上谈兵而一败涂地,国力大减,从此退出了霸主地位。
三,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常和父亲赵奢在案上排兵布阵,赵奢时而败于赵括的战术策略。但赵奢深知,赵括不知战场情势转瞬即逝,变幻莫测,死搬硬套兵书肯定是不行的。
在赵王启用赵括时,其母曾极力反对,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大规模作战经验,出战肯定会失败。但赵王没有同意,依然派赵括率大军出战秦军。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赵括的领兵方式果然不出其母所料,没能弄清战场形势,对于战场变化一味依赖兵书的条条框框。在秦军佯攻撤退之际,武断的率大军追击,遂进入秦军事先准备好的包围圈,最终导致守无粮草,突围不出,援军无法到达的境地,四十万大军就这样损于赵括之手。生死一战,岂可纸上谈兵啊……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