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厕所堵塞最快的疏通方法
南宁厕所堵塞最快速的方法是使用专业的管道疏通剂或者马桶疏通器。首先,使用抽水马桶或者疏通器反复冲洗厕所,直到压力推动堵塞物质流通。如果还是没有成功,可以使用管道疏通剂,倒入厕所内,等待30分钟左右进行疏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疏通剂,应该使用足够的水冲洗,避免疏通剂残留在管道内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卫生问题。
南宁市有美国西屋智能马桶
据报道,南宁市的一些高端家居卖场销售美国西屋智能马桶。这种智能马桶具有多种功能,如自动加热、清洁、烘干、按摩等,使用户的使用更加舒适和卫生。此外,这种智能马桶还配备了智能遥控器,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马桶的各种功能。总的来说,这种智能马桶是一种高端的家居用品,适合追求生活品质和舒适体验的人群使用。
武汉居民25楼家中半夜现蛇,家人吓得不敢睡觉,高层蛇从哪里来
[原创]
蛇的种类实在太多,
全国各地都有出没。
城镇周边绿化带中,
田间地头荒山荒坡。
要问楼房蛇从何来?
管道缝隙皆可存活。
搬家物品也能藏身,
顺爬楼梯躲进角落。
身体贴墙蜿蜒而上,
门窗不严入室平常。
渠道多多防不胜防,
回答到此供君鉴赏。
本想配图不适感强,
另换画面自己想象。
家住武汉的一位女士最近被“吓到”了,有几天已经没有睡好觉了,一闭上眼总是害怕家里再爬出几条蛇来。
这位女士的家住在25楼,半夜里感觉口渴了,起床喝水时听到客厅里有动静。她没有发现有家人活动,走近“响声”的地方一看,头皮一下子就“炸起来了”—一条蛇正在地面上盘踞着,幸好没有发现她。
女子虽然心里很害怕,但是她没有惊慌失措,慢慢地退回了卧室,拨打了119消防电话,“119吗?我家里出现了一条毒蛇,吓死我了,你们赶紧过来看看吧!”
根据女士说的地址,消防队员来到了她的家中。没有激烈的搏斗,在消防队员的专业技能下,这条蛇终于被“擒拿”了。
根据消防员的判断,这是一条毒蛇,幸好女士没有私自打它,第一时间打了119电话,不然真的被它咬到了,麻烦事也不小。
消防员在她家里找了一会儿,发现没有其余的蛇了就走了,临走嘱咐女士,如果再发现了毒蛇,还是要拨打119电话,等他们来捉。
蛇虽然被消防员捉走了,但是女士的家人并没有轻松,心里害怕家里会不会还有第二条呢?也更是心里疑惑,25楼连个蚊子都没有,怎么家里会出现蛇呢?是飞进来的?还是有人要“谋害”呢?
曾经国外有个视频,树枝高处的蛇能够在空中飞行几十米,到达另一边略低点的树枝,不过蛇的品种是不一样的,而且25层号楼也没有这样的着力点,即使真的有起飞点,碰到高楼也撞晕了,掉下去了,是进不来高楼的。
蛇能上到25楼的几种猜想:
1、从楼外的墙壁爬上来
小时候曾经见过蛇爬农村的土墙,也看过它能很快地爬上大树。蛇是攀爬高手,它可以利用自己身上的鳞片和物体的摩擦向上攀爬。物体表面摩擦程度越大,蛇的爬行速度越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的楼房外墙虽然也是有缝隙的,但是垂直90度,相对也是很平滑的,蛇要是从下往上爬的话,一层都要爬半天,别说能爬让25层了,全球各国都没有这样的报道,所以说从外墙往上爬的可能基本是0。
如果是老楼房的话,外面有爬山虎等植被覆盖着,这样的话蛇能够顺着爬上来的,不过25楼的爬山虎非常罕见了。
2、邻居养的
这样的猜测是最合理的,这个想法也是女士自己最早提出来的。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害怕蛇,看到它的样子都能起鸡皮疙瘩,但是很多人还是有这样的“嗜好”,把蛇当成宠物养着。
可能是养着的蛇在看到门缝开着以后,偷偷溜了出了,看到这位女士的门开着,就过来串门了,这样的可能是比较大的。
曾经有地方的居民,在自己家的楼上养了上千条蛇,直到有一次蛇跑了,大家才发现这个秘密,邻居都是吓得不敢回家了。
3、从电梯里爬上来
没有电梯的话,没有人买高层的楼房,电梯给了我们便利,也给了蚊子苍蝇这样的便利,能上到几十米高的地方看风景了。
一般6.7层楼都没有蚊子了,因为它们飞不上来了,10几层的高楼出现蚊子、苍蝇,基本上就是从电梯里跟着人上来的。
为什么说蛇是走电梯呢?因为电梯都是从地下的电梯井里上来的,蛇从地下一层或者二层的电梯井里爬到了电梯上面的话,就可以随时到达每一个楼层,等到了电梯开的时候就能够出来了。
4、蛇爬楼梯
虽然上高层都是坐电梯,但是还是有楼梯通道的,我们不会从一楼往上爬,但是可以从高楼往下走下来,特别是遇到停电或者是别的紧急情况时候走楼梯是安全的。
蛇不能从外面爬墙上25楼,但是从楼道里是可以爬上去的,楼梯的摩擦面可以让它顺着就能上去了。不过为什么上到那么高也是问题,它是为了“健身”吗?
小结:25楼出现毒蛇,这样的几率太小了,如果不是人为的话,这样的几率比买彩票中一等奖的几率还小,所以说是邻居养的蛇跑出来的几率最大。
不过也不排除是不是有人恶作剧呢?从电梯里带上来一条蛇,放在女子家门口,偷偷进入的呢?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关好门窗,不要粗心大意留下缝隙让老鼠,毒蛇之类的小动物进去“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