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吴语区的人听到吴语是什么感觉
吴语南至宁波,北上无锡,基本彼此交流没问题,这叫一方水养一方人。希望北面的同胞不要贬低上海语言。广东人能讲粤语,福建人能讲闽南语,四川人能讲四川话,为什么上海人不能讲上海话!
外地人初接触吴语,首先第一感觉会觉得像日语,一群吴人聚在一起讲话根本就是一群日本人,哪怕吴语内部差异也很大,却也避不开[a][i][u][e][o]基础五元音,其实应该说日语像吴语,日语中保留了大量吴音,部分底层口语词汇发音甚至基本一样的,所以吴语区学日语是有先天优势的。然后,吴语由于更靠近北方官话区,历史上交流更多,相比闽语、粤语等更南部的方言要更加总体接近北方官话一些,比古吴语的声调已经退化减少了很多,日常词汇也更接近官话,稍微相处一段时间就能琢磨出个七七八八,难度并没有大多数外地人想象的那么难。
如果你听到江南吴侬软语,以为是公园里的鸟语花香。很好听,但淮河以北的人完全听不懂。现在的北方普通话基本是满清时期华北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后产生的语言,而江浙地区的吴侬软语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基本是宋代的北方普通话。北宋覆灭后,南宋在浙江杭州建立,大量的人口南迁,宋代的语言也南下到江浙地区。我曾经因采访,在苏州吴江拜访了一个祖传的老中医,他的家族就是从北宋开封南逃到此,从此在吴江行医,看过他的家谱,一代代标注清晰,而且他告诉我,从古至今都是这个说法。可见,中国的语言是活化石。
谢题主邀。吴侬软语,又软又糯,虽吵架亦尤如雀戏之感,好听。即使官话,仍有吴侬软语之底韵在。谓予不信?嘞是硕凝?额是嘎碧度嫂。嘞莎做啥事体?。。。白话为:你是谁?我是隔壁大嫂,你在做什么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姑苏人喜甜食,许是糯之源?古时有南方的谋士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之说,恐怕不仅仅是地域之别,而在于脾气禀性自然还有别的因素在。仅从华夏几大菜系即可知天南地北,我中华地大物博,人有强悍、温柔、急性子、温吞水、城府深、直率等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大约是对苏杭的褒溢之辞,而眼下又何止苏杭之说。有着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的华夏古国,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为苏杭赞,为华夏赞。
二十多年前,我曾两次去过上海。上海人给人的印象是精致、小资,骨子里都透着一股闪闪发光的时尚感和精明味道!那一口上海话要是从上海女子嘴里说出来,听着软软糯糯的,十分舒服,真是美妙极了!但是你根本就听不懂她在说啥。
后来,我们住的地方来了户新邻居,男的姓姚是地道的山东人,女的姓曲是上海人。可能因为邻居都是山东人的关系,所以这位上海女邻居讲话时尽量都是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只有在两口吵架发脾气时才讲上海话。
时间长了,邻居们也渐渐对她的“上海话”也有所了解。例如:我们不叫我们,叫阿拉。你不叫你,叫侬。吃不叫吃,叫错鸡。厉害不叫厉害,叫结棍。昨天不叫昨天,叫昨么子。婆婆不叫婆婆,叫婆阿妈。鹅不叫鹅,叫白乌龟。蟋蟀不叫蟋蟀,叫财节。知了不叫知了,叫野乌只。玩不叫玩,叫白相。脑子糊涂不叫脑子糊涂,叫拎不清。脑子坏掉不叫脑子坏掉,叫脑子瓦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