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晒晒五一你手机中拍到的美景
五.一期间,真就拍摄不少照片。但不是出游,而是身边和附近的景致。
这是五.一后拍摄的红花槐。在北方,这是典型的夏花。
五.一后拍摄的国槐树。
五.一后拍摄的“初夏绿色迎朝阳”。
五.一早晨拍摄的“休闲的人们”。
五.一早晨拍摄的“倒影照”。
五.一前拍摄的晚霞。
五.一前拍摄的天象。
自己小结:五.一期间,拍摄过天象,拍摄过花草树木,拍摄过水面倒影,拍摄过愉悦的人们。
因此自己常说,休闲时,摄影是最佳的选择:陶冶情操,提高洞察能力,三只眼睛看世界!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大家都来晒晒五一拍的照片吧,因为大自然的天气也有它的不同之处,各地气候不同等原因,呈现一方水土养一方美景,各有不同的美景吧。
把五一的好时机美景照晒晒微头条。 此时觉得边周景物显得格外好看,拍摄景时应尽量选择柔和的光线,这样可以让摄影能呈现出非常饱和的色彩。
把你五一节的照片美景~美美哒晒晒。也拍出你别一样的五一,别一样的风景,晒晒你别一样的美景。把五一用手机一拍📱的美景别一样的你[玫瑰]愿大家快乐每一天!
晒晒拍的美景,出去也拍了几张照片,但是觉的这几张比美景好看,因为五一是劳动的节日,所以劳动的孩子最光荣。
穿着棉衣,戴着防晒帽子在干活,是因为屋里太凉外边热,不知这是啥季节,其实巳经是五一假期的劳动节,各种劳模在工作。
晒一张你认为最满意的照片,说说你从构思到拍摄的过程,怎么样
回答了!
下面3张照片是在忠县石宝寨古楼上拍摄的,我的构图和拍摄过程如下:
1,构图
利用石宝寨上的古典圆木窗,构成照片上的外框,在框内将远处山水纳如其中,从而达到一幅青缘山水画面的效果。
2,取景
取景主要有近景的房屋,树木,远景有长江,长江对岸的山为主。近景留三分之一的天空,远景用深景来取景拍摄,以长江为依托,远山为主景,并留三分之二的空白,使画面有深远的感觉。
3,拍摄
在古寨的圆窗内,选择平视,俯视等角度拍摄,尽量把窗外最美的风景纳入镜头,使拍出的照片就象一幅完整的青缘山水画。
回答完毕。谢谢!
此照片拍摄于桑干河阳原段。我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桑干河常年河水波涛滚滚、汹涌澎湃、滔滔不绝。近几十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桑干河水逐渐变小,特别是近十多年已经干涸。只有每年秋季为官厅水库补水,册田水库放水才能看到难得的河水。去年,据说南水北调已经将黄河水调入桑干河,河水虽小,基本保持了常年有水。本图拍摄于桑干河初春雪后,前天晚上一场小雪,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下午我们来到桑干河边,天气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风,河水如镜,运山倒影若隐若现,非常美丽,于是我架好相机,用100的感光度,使用传统的二分法,拍摄了这张照片。虽然一般“二分法”显得呆板,但有倒影应衬,且前景左右各加一近景,增加了画面层次感;近景一上一下,又保持了画面的平衡;光影上,远山的暗影映衬了近山的雪景的白净;整体低色温,使得雪景非常干净;水中的山影若隐若现,如图如画。
您好,我来晒一张 我自己认为这几张照片是比较满意的照片,我从构图到拍摄镜头过程中,拍完成后,再去后期处理制作,然后,就是一张美美的照片完成了,过程就怎么简单,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作品照吧,谢谢大家!
照片拍摄于2018年2月17日(大年初二),地点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补尔乡补尔村。我蹲在村道上拍摄几个孩子跳绳,突然看见一位彝族老人背着大大的一捆柴走过来,为了不惊扰老人决定实施抓拍,我赶紧调整光圈和快门速度等参数,预估了可能从我身边走过时的距离,一切准备好后,等老人走过我身边时,我由下而上竖幅仰拍,把老人全身都拍了下来,等到老人走过我的身边时,拍完立即起身准备再拍,发现老人光着双脚(2月还是比较冷的)。那么大年龄的老人赤着双脚走在冰凉的地上还背那么大一捆柴,让我心里涌现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立马打消了跟拍的念头 ,不愿意再去打搅老人,默默地看着老太太走远。
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位彝族老人,年龄至少有70多岁,满脸布满了褶子,上身穿着一件旧毛衣,头戴一顶藏蓝色帽子,双手向后抓住柴火,避免柴火晃动,最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应该就是那双脚。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那么大年龄的一位老人还要劳动,还要背那么重的柴火,还光着双脚?难道是家里没有劳动力?现在的山区彝族农村,一改过去“女人不做生意男人不出远门”的旧习,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的老,小的小,结果就出现了照片里的老人背柴的画面。否则,谁也不会让70多岁的老太太赤着双脚背那么多柴。这个画面告诉我们,彝族也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只是过去的旧观念束缚了他们(1949年解放以前,凉山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再加上资源匮乏,交通阻塞,山区封闭,人们忙完农活后,无所事事,三五成群抽烟、喝酒、聊天。现代社会的彝族不一样了,改革的春风逐渐吹进了山区,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解放,人的本能也被释放出来。所以,现在的彝族青壮年劳动力也开始外出甚至远赴新疆,东北,广东等全国各地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改变生活。这样一来,就苦了留守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其实内地山区农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虽然苦了老人和孩子,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为什么老人不穿鞋子呢?绝对不是穿不起,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习惯,或是因为过河打湿了。
我给这幅照片取名“留守老人”,就是鉴于照片背后的故事,我认为“留守老人”更能说明这幅照片背后的山区彝族人思想意识、社会变化,家庭生活现状,也侧面反映了为什么能看见许多反映凉山类似这样的背柴老人、背柴小孩照片。这样的背柴老人、背柴小孩在山区的彝族山村里很容易遇上的,并不需要专门组织摆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