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城市这十年都发生了什么的变化

我所在的城市一一唐山,是河北省第一经济强市!可是,就是这座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发生了7.8级近代中国史上最为惨烈的地震。瞬间整座城市被完全摧毁,死、伤达四十几万余人…………。但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沒有被灾难吓倒。在瓦砾遍地的废墟上,又重新建起了一座高楼林立,设施齐全,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新城!特别是在一片塌陷的矿区上,建起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一一唐山南湖公园。现在的唐山,已跻身全国大城市之列,可以预见,美丽繁荣的唐山将会以新的面貌向前发展,将建立沿海经济强市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如果这还是你对贵州或是贵阳的第一印象,那不得不说实在是孤陋寡闻了。如今的贵阳,早已不是以前那般落后的模样,她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步伐,奋起赶超,成为西南大地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交通不便一直是困扰贵阳发展的一个难题。在过去,如何走出这片连绵不绝的大山成为了落在贵阳人心中的巨石。然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一架架飞机穿梭在贵阳上空、一条条高铁将贵阳与全国相连、一条又一条的高速公路连接全省全国。人们来到贵阳早已不觉得受制于大山的禁锢,仿佛眼前是一片无际的平原。是的,贵阳早已用高速公路刷平了地面。

贵州是西部唯一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经济不发达同样是贵阳人过去说不出的痛。但如今,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贵州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繁荣建设,整个贵州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速已连续27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而这又良好的反映在了贵阳人的生活水平上,腰包越来越鼓,过去的囊中羞涩早已烟消云散。

同样,贵阳这座城市的内涵也越发鲜明,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精致。地铁施工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快速道路穿梭城市之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在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时,贵阳也牢牢地守住了生态这条底线,空气越来越清新,天空越来越蓝,“避暑的天堂”“全国文明城市”等早已成为了贵阳的靓丽名片。

(贵阳brt)

贵阳就是这么一座有韧劲,敢拼搏的城市。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贵阳早已被全国甚至全世界所熟知。

提到避暑,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贵阳。

提到大数据,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贵阳。

提到绿水青山,你的第一反应还是贵阳。

贵阳,就是这么一座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城市。美丽、绿色、便捷和繁荣应当成为贵阳现在的城市标签。

10年,青岛最大的变化就是有点“大”城市的感觉了。

GDP:从不到4000亿到过万亿

青岛这座城市,诞生了很多品牌,海尔、海信、青啤、双星……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由此青岛也被成为品牌之都。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青岛在经济方面,一直在吃“品牌”的老本。大企业多,但经济缺乏活力。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青岛才开始寻找新的突破点。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动车小镇”的崛起、一汽大众华东制造基地等落户,以及特锐德、海藻明月等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青岛的经济才有了更多亮点。

2007年时,青岛的GDP为3750亿,但到了2016年,青岛的GDP已跨过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12个“万亿俱乐部”城市。在北方仅次于北京和天津。

遥想10年之前,青岛和大连比,但现在青岛已经甩开大连,开始和南京较量,成为了“准一线城市”。

城市空间:从前海一线到“三湾三城”

宜兴海尔售后服务电话,宜兴海尔售后服务电话号码

以前说青岛,基本都是指前海一线。甚至有种说法——青岛是“镶着金边的抹布”,大意是,青岛只有海边环境还可以,越往里走,越差劲。虽然话刻薄了点,但也不无道理。在青岛就有“宁要市南一张床,不要李沧一套房”的“名言”流传。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青岛,都把李沧当郊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市南的房价已基本不动,而李沧则嗖嗖往上涨,每平米直奔3万元了。李沧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城区。非但如此,即墨也划区了,青岛的城区面积一下子延伸到了鳌山湾,市区面积将达到5214平方千米,占青岛市总面积的46.22%。根据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后的青岛城区常驻人口将由不到500万增加至611万,自此青岛将跻身"特大城市"的行列。

现在的青岛,是完完全全的“大青岛”概念。今年党代会提出了“三湾三城”:即构筑“中心湾区、西部湾区、东部湾区"海湾型城市新格局。中心湾区,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优化城市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风貌。西部湾区,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建设董家口港城和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东部湾区,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建设世界知名、以海洋教育科技为特色的中国蓝谷。

在上面所说经济和城市空间的基础上,青岛已经明确提出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交通:从公交到地铁 从陆地到地下、海上

从体感上来讲,这10年变化最大的当属交通。10年之前,青岛只有一条城市快速路。10年来,不仅又添了一条杭鞍快速路,海底隧道和海湾大桥相继通车,彻底改变了“青黄不接”的历史。以前去黄岛,要么轮渡,要么绕胶州湾大半圈,耗时耗力,非常不方便。现在去黄岛,走隧道仅需20分钟。

另外,青岛建成了山东首条地铁——3号线,青岛真正进入了“地铁时代”。

高校:从海大独大到山大回归、高校云集

10年之前,青岛最好的高校就是海大。今天,海大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山大青岛校区。

山大与青岛的情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并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彼时的山大,在青岛缔造了两次辉煌。30年代的山大一时名人荟萃,星光闪耀。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沈从文、老舍、童第周等学有专长的学者都陆续来到了青岛。当时学校还借助青岛宜人的气候风光等有利条件,定期邀请蔡元培、冯友兰、胡适、顾颉刚、竺可桢、秉农山、潘光旦等国内学术大师来青讲学,使青岛随全国学术文化大潮而涌动,山大进入了校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不过到了50年代,山东省决定山大迁往济南。

时隔近60年,山大与青岛再续前缘。青岛校区去年已开始招生,今年全面启用。预计明年在校生将超万人。山大的回归,将青岛的高等教育水平拉升了一大截。不仅如此,青岛这几年相继引进了近3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清华、复旦、北航、哈工程等都在青岛设立了校区或研究院。在全国愈演愈烈的高校争夺战中,有了“南深圳北青岛”的美誉。

一座城市被称为“大城市”,不但需要经济的体量,更需要大学的滋养、人文的精神。这就是10年来,青岛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