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在战国时期是什么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黑龙江甚至整个东北三省都是化外之民。
这些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秦汉之后逐渐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是他们不懂农耕,不懂诗书礼仪。只知道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这种印象是完全错误的,不要说辽宁省和吉林省,即便是处于我们最北方的黑龙江,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考古证明,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乡学田村、运粮河北岸闫家岗、昂昂溪大兴屯三地均在旧时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他们能做什么呢?粗略加工石器,用哺乳动物骨骼堆砌围墙。很简单的两件事却有大作用,这样做可以减少居住地的风雨,也可以更好的捕捉猎物。换句话说,提高生活质量。
阐明了黑龙江的雄厚历史,现在我来回答网友的问题:
黑龙江省在战国时期是什么国?
首先赞一下这个提问,旧时器时期虽然有人类活动痕迹,但是资料太少。想要系统了解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我们一定要把目光转移到西周。夏商两朝在如今掌握的考古资料中还很模糊,即便有一些文物能证明黑龙江地区在这段时期的文明,但资料太少不成系统。而从西周开始,考古文献逐渐增多,《诗经》也能反映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状。《论语》、《左传》等书籍同样可以提供宝贵资料。因此从西周开始,历史逐渐明朗。
根据史料记载,西周到战国时期,黑龙江地区主要有肃慎、秽貊、东胡三大族系。下面我具体说一说。
肃慎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最早在黑龙江地区生活的民族。松花江以东是这一民族的主要生活区域,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也有活动迹象。肃慎是什么意思呢?通古斯语中是“人”的意思。通古斯语又是什么语言?这种语言起源于白山黑水,满语就是其中的一种。黑龙江也在白山黑水之中,因此这种说法有据可依。还有人认为肃慎是东方之鹰海东青的意思。海东青是一种猎鹰,训练后是猎人的好帮手。若是肃慎真的是海东青的意思,可见这个民族是多么强悍且尖锐。
无论是西周还是战国都与现在相距甚远,因此在文字记载上也会有出入。“息慎”、“稷慎”等文字,也是肃慎的意思。东汉末年的儒学、经学大师郑玄批注《史记·五帝本纪》时说:“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这句话说明在五帝时期,肃慎就已经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左传》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这句话表明在周朝人眼中,肃慎、燕、毫都是生活在自己北方的民族。
秽貊(huì mò),这个民族在商周时期就与中原王朝有联系。西周建立后,秽貊就是它的臣属国,这也表明秽貊有自己的政权。后来周天子的威仪逐渐衰弱,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还发动了对秽貊的战争,只是结果不详。到了战国时期,这个民族已经开始从事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逐渐过上定居生活。秽貊的活动区域在今天东北的中部和南部,最北端到达松嫩平原。
东胡是东北的古老民族,因为在匈奴之东而得名,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主。黑龙江地区的东胡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脉。先秦典籍《逸周书》中记载: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根据考证,早在商朝初年东胡就已经出现在我们东北边境。到了春秋时期,东胡与燕赵两国接触日渐频繁。战国时期是东胡的黄金期,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在生产力低下、死亡率高的战国时期,这句话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军事能力和综合国力。自身条件优渥,东胡也开始南侵。可是它接连被燕赵两国击败,不得不向后退却一千多里。秦汉时东胡势力逐渐衰落,后来的乌桓和鲜卑是东胡的分支。
综上所述,西周到战国时期,黑龙江地区主要有肃慎、秽貊、东胡三个少数民族。秽貊和东胡有各自的政权,肃慎还在进一步求证中。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很多人都觉得东北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所以,出现人类活动的时间非常晚。其实,东北地区出现人类活动的时间和中原地区一样悠久,特别是东北的红山文化,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源之一。
就专家们对东北地区的考古研究已经发现,这里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只不过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东北地区就是女真人和后来满族人的发源地,事实上,从东北地区发源的我国少数民族非常多,还有肃慎、东胡、匈奴、乌桓、高句丽,契丹、蒙古等等。
那既然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这么悠久,民族如此之多,那么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什么情况呢?
在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吉林的小部分地区,在当年是属于燕国的,而吉林的其他地区和黑龙江地区则一直都由一些少数民族统治。
准确的说,当时除了南部由燕国统治的地区之外,剩下的东北地区其实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主要生活着东胡、貊和肃慎三大民族,以及一些小的民族部落。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这三大民族中,肃慎族是黑龙江地区东部的老百姓,也是三大民族中最发达的一个,主要活跃在牡丹江一带,虽然和中原文明比起来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肃慎族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却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对肃慎的记载之外,《史记》中还有对东胡的记载,称东胡人是后来鲜卑族和乌丸族的祖先,他们一直都在黑龙江的西部和内蒙古的东部生活,主要位置是大兴安岭山脉一带,生活习惯和匈奴人非常相似,以游牧为主。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的内部已经有了相对规模化的氏族和部落出现,这让他们产生了对外扩张的欲望,特别是和燕国爆发过多次战争,给燕国的国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后来西边的匈奴人强大了起来,东胡人便被匈奴消灭了,东胡人的领地被匈奴所占领,剩下的东胡人继续在这里生活,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之后,东胡人演变成了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人。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除了燕国统治的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并没有出现过具体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主要以民族、部落为主。东北地区其实除燕国外,最古老的国家是扶余国,而扶余国是在秦国统一全国以后建立起来的。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同时也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偏北的一个省份,因其境内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省。不过,黑龙江这个名字又是因《辽史》的记载而得名的。
那么在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哪个诸侯国呢?事实上,黑龙江省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孕育出一个完整的古国,只有古老的先民和部落。
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偏北的是位于河北的燕国。可是燕国经过公元前3世纪时期的“拓地千里”,也才刚刚触及辽东地区(辽宁)而已,更别说是遥远的黑龙江地区了。因此,位置更偏北的黑龙江省在当时不属于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个国家。
尽管不属于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但黑龙江省却很早就有自己的文明。因为早在商周时期,黑龙江境内就出现了大量的先民,后来又逐渐形成了东胡、貊和肃慎等三大族系,这是黑龙江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三个民族。
奔腾不息的黑龙江水孕育出了古老的肃慎文明。根据《竹书纪年》和《史记》的记载,肃慎人是最早出现在黑龙江地区的先民,早于东胡和貊。肃慎人是春秋战国时代黑龙江地区东部先民,活跃于今天的牡丹江中游一带。虽然他们的文明程度尚且不如中原方向先进,但却为开发东北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从古籍的记载来看,中原人也知道肃慎人的存在。
《史记》还有一段记载是说:东胡人是乌丸、鲜卑的祖先,他们游牧于匈奴人的东边。因此,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包涵了今天的内蒙古东部到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山脉一带,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业的民族。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胡人已经形成了氏族和部落,并与战国七雄中的燕国爆发过战争。后来匈奴强大起来,消灭了东胡的主体。剩下的东胡人继续在大兴安岭生存,经过时间演变,逐渐形成了后来威震南北朝的鲜卑人。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黑龙江省境内只有古老的民族和部落,并没有孕育出古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东北古国是夫余国(扶余国)。
夫余国在赵国时期还没有出现,是到了秦汉时期才由夫余人所建立,主要活动范围也在吉林和辽宁一带,并不在黑龙江省境内。
据《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