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保养和维修全过程
飞机的保养和维修,是地面机务维修人员从事的日常工作。
每天早晨,在航班起飞前两小时,机务维修人员要给飞机进行飞行前检查工作,按照工作单卡的内容,逐条对照完成飞行前的检查工作。确认飞机处在适航状态后,放行人员要在飞行记录本上签字放行。
航班过站时,机务维修人员要对飞机进行落地短停的检查工作,按照短停工作单卡逐条对照完成检查工作,同时还要查看驾驶舱飞行记录本和客舱记录本,确认没有故障记录和,方可签字放行飞机。
每天晚上最后一个航班结束时,机务维修人员要对飞机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维修工作,添加各种油品、擦洗起落架镜面、清洁驾驶舱玻璃、清洁驾驶舱操作台和显示器,更换轮子、查看飞行记录本和客舱记录本,排除各种故障缺陷,确认完成航后工作单卡上的所有工作后,在飞行记录本上签字。
另外,飞机在飞行到一定时间时,还要根据维修大纲的规定,对飞机进行各类大修工作,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这类维修工作有飞机的除锈检查、A检和B检等方面的定期检修。
设备维修管理思路
步骤/方式1
1.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法与定期维修制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取决于其可靠性,故认为预防工作做得越多、修理周期越短、机械设备越可靠,这就是我们沿用多年的以定期维修为主的预防性维修方法。即不论每个具体维修对象的技术状况、使用环境如何,都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时间或行驶里程进行强制性维修(如现行规定的一、二、三级保养)与针对性的维修。定期维修的这种方法对于早期机械设备及零件的维修比较合适,曾对我国机械设备维修起过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定期维修制增加了维修工作量、维修费用及停机时间,其结果是做了很多无效维修,却不能及时排除随机故障和早期故障。对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定期维修对许多故障的控制并不起作用,所进行的分解检查不能提供尚可使用的零件在何时会可能出现故障的真实情况,过多的拆修反而易产生人为故障、增加维修消耗、降低维修效率。
理论证明,对于复杂的机械设备,其故障主要是随机性的,而定期维修不能排除随机故障,因此,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维修方法产生了怀疑。这时期有的国家开始通过应用可靠性大纲、针对性维修、按需检查和更换等试验性工作进行探索,在统计的基础上初步产生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
步骤/方式2
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法与视情维修制
(1)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现代维修理论的核心。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维修对象的研制、设计、制造、使用都是与维修有关的环节,各个环节都围绕着可靠性这个中心进行工作,因此维修对象的可靠性在循环往复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也是对传统的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对维修的认识由原来的工作—磨损—故障—危及安全演变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机械设备可靠性下降的因素,以保持恢复机械设备的固有可靠性。
通过对机械设备各环节中可靠性诸因素的分析,科学地确定维修工作项目,优选维修方式,确定合理的维修周期,只做必须做的维修工作,既使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得到恢复,又节省维修时间和费用。
(2)机械故障原因分析。故障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判别故障的性质、查找故障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将故障机理识别清楚,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预防故障重复发生。通过故障分析,找到造成故障的真正原因,从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装配调整、使用与保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